【文、圖/選自新樂園《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鳥蛋》,作者柏克海德】
鳥類學家對不同的鳥蛋外形有不同的稱呼, 例如卵圓形(oval)、球形(spherical)、橢圓形(elliptical)、雙錐形(biconical)、梨形等等。但這些類別相當模糊,而且彼此之間經常合併使用。
在剛開始撰寫鳥蛋文章的時候,我想了解有沒有人統計哪種鳥蛋形狀是最普遍的。通常我們說某個東西是「蛋形」的時候,其實意思是「雞蛋形」。雞蛋是卵圓形,一端較鈍一端較尖,最寬處位於鈍端。但一查之下,發現竟然沒有人統計所有鳥類的蛋形。當然,沒有人做的原因之一,是蛋形的分類工作有其難度。研究者發明過許多複雜的方法描述蛋形,但目前還沒有能夠哪個方法能夠描述每一種不同的鳥蛋曲線。因此,大多數的書籍描述鳥蛋時,都只能用插圖來列舉各種既有鳥蛋的輪廓——這本書也不例外。
目前我們所能確知的是,鳥蛋的形狀不僅是同一種鳥的共同特徵,同類群的鳥類所產下的蛋,形狀也相近。貓頭鷹的蛋大多是球形,水鳥的鳥蛋呈梨形,沙雉的鳥蛋是卵圓形或橢圓形,鸊鷉的蛋則是雙錐形。
身為生物學家,我對此產生了兩個疑問:第一,不同形狀的蛋是怎麼形成的?第二,為什麼要形成這樣的形狀?第一個問題討論的是蛋的生成機制,第二個則是蛋的形狀對於鳥類適應環境的意義。
母鳥是怎麼把鳥蛋做成特定形狀的呢?因為蛋殼完成時會固定整顆蛋的輪廓,我原本也自然地猜想蛋的形狀取決於蛋殼。但真正的原因卻遠比這更神奇。在之前的醋液溶殼實驗,我們知道決定蛋形的不是蛋殼。其實蛋的形狀,是由蛋殼內一層羊皮紙般,稱為卵殼膜的組織所控制的。如果你知道這件事,大概也就不難想像蛋的形狀是怎麼生成的了。
約翰・布拉菲爾德(John Bradfield)在一九四〇年代晚期聰明地想到用X光來研究雞蛋的形成過程。他發現雞蛋的形狀在進入卵殼腺開始被覆蛋殼之前就已經確定了。蛋的形狀其實是峽部(isthmus)所決定的。峽部緊鄰卵殼腺前方,是構成卵殼膜的位置。布拉菲爾德還發現峽部連接卵殼腺的區域,比起另一頭連接膨大部的區域「收縮性更強,更像是括約肌」。他認為「由於蛋體會把(輸卵管中)狹窄的峽部明顯撐大,可以合理推測蛋體接近峽部收縮端的部分(也就是蛋的尾端),會比蛋的另一側(頭端)尖上許多。」但這種推測當時還未經證實,「現象的成因目前尚未得到清楚解答。」
然而貓頭鷹、鷸鴕與鴇的蛋,卻與崖海鴉完全相反。牠們的蛋幾乎呈圓球狀。這種形狀是怎麼出現的?莫非是這些鳥的峽部沒有家雞那種括約肌?還是因為在生成卵殼膜的過程中,整顆蛋會持續不斷地旋轉,所以括約肌對蛋體各點的施力大小都相同呢?目前我們還不知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