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基因醫學越來越夯,不僅可用分子醫學做病毒鑑定、瞭解是否適用癌症標靶治療。不過,一般人對基因醫學過程與結果都「霧煞煞」;專家提醒,有些檢測尚未有實證支持,民眾受檢前後,可多諮詢專業意見。
國泰醫院病理檢驗部暨分子醫學科主任曾嶔元說,常有民眾詢問,「基因檢測顯示自己不適合接受標靶治療,該怎麼辦?」也有癌症患者好奇,五年前開刀的檢體,居然還能用來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不僅能在癌症等疾病治療上提供參考,現在市面上許多健檢中心、生技公司,也推出體質基因檢測,個人是否有糖尿病、肥胖體質,協助當事人提早擬定保健方向。
不過曾嶔元提醒,有些檢測項目並未獲得實證結果,也有的健檢公司檢測基因解碼的「位點」不夠,無法提供更詳細的資訊,做完基因檢測後看到報告,也未必清楚對自己的影響。
檢查前,不妨多詢問專業意見,因應越來越多的需求,美國不少醫院提供分子醫學門診的服務,國內也有醫院也推出分子醫學的諮詢門診,但需自費。
【2009/12/10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