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摘自天下文化《基因編輯大革命》,作者珍妮佛・道納, 山繆爾・史騰伯格】
生產有益健康的作物
基因編輯格外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我們竟然還有機會可以利用它來生產更健康的食物。下面是兩個特別的例子。第一個是大豆,製油業每年會產出約五千萬噸大豆油。可惜的是,大豆油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是高膽固醇與心臟病的相關因子。最近,明尼蘇達州可利斯公司(Calyxt)的食品科學家使用TALEN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了兩個大豆基因,大幅減少大豆油中不健康脂肪酸的含量,並讓總體油脂的組成趨近橄欖油10。而且,他們是在沒有造成任何其他非預期突變,也沒有引進外源DNA到大豆基因體的情況下,達成這一點的。
第二個例子是馬鈴薯,這是目前全世界第三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和大米。馬鈴薯需要長時間冷藏來保鮮,但是低溫會誘導甜化,這是澱粉轉化為葡萄糖和果糖的現象。而任何高溫烹飪過程(製作薯條和薯片的必需過程)都會將這些醣類轉化為丙烯醯胺,一種神經毒素和潛在致癌物。冷誘導甜化也會導致薯片變成褐色並帶有苦味,導致大量的浪費;光是這項原因,食品加工廠每年就得丟棄15%的馬鈴薯。可利斯公司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輕鬆解決了Ranger Russet這個馬鈴薯品種的問題,他們關閉一個產生葡萄糖和果糖的基因。結果用這些強化版馬鈴薯製成的薯片,丙烯醯胺含量下降了70%,而且薯片不會變色。
食品科學家對於能夠輕易編輯基因所帶來的種種可能性,感到欣喜若狂。但是,仍然有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否願意接受經過精確基因編輯的農作物,就像他們過去接受成千上萬經由X射線、伽瑪射線和化學誘導基因體產生隨機突變的農作物一樣?還是說,基因編輯作物會步上基改生物(GMO)的後塵?基改生物是另一類遺傳組成受到人為改變的生物,儘管具有成為良好食品的潛力,卻遭受不可思議反對聲浪,我個人認為這些反對主要來自於誤解。
我們吃的食物幾乎都是基改生物
隨著CRISPR技術在世界各地傳開,食品政治學成了眾多我必須自修的一個領域。我知道經過基因編輯的動植物勢必將與基改生物相提並論,因此特別去研究了各國政府和公益團體在提到「基改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這個詞時,到底意味著什麼。
美國農業部將基因改造定義為「為特定用途,以基因工程或其他更傳統的方法,生產經過改良的動植物,其改良表徵將會持續遺傳下去。」這樣廣泛的定義涵蓋了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到一些較為傳統的方法,例如突變育種。事實上,用這個定義來看,除了野生蘑菇、野生漿果、野味和野生魚類之外,我們所有吃下肚的食物,幾乎都可以算是基改生物。
不過,一般對基改生物的定義,僅是指那些遺傳物質遭到重組DNA技術以及基因剪接技術改變的生物體,在這過程中會將外源DNA序列加入到生物的基因體內。第一種商業化生產的基改生物,也就是名為「佳味」(Flavr Savr)的慢熟番茄品種,自從1994年獲得核准上市以來,在美國已經有五十多種研發出來的基改作物,包括玉米、棉花、木瓜、稻米、大豆、南瓜、生產菜籽油的油菜等,獲得商業化種植的許可。到了2015年,在美國種植的農作物中,有92%的玉米、94%的棉花和94%的大豆,都是經基因工程處理過的品種。
改良農作物會帶來一定的環境和經濟優勢。種植增強防病蟲害能力的作物,讓農民在獲得高產量的同時,還能減少對有害的化學農藥和除草劑的依賴。基因工程也拯救了整個夏威夷木瓜產業,讓木瓜安然度過病毒的侵害,而且要不了多久,科學家就可確定這種技術能夠保護香蕉和李子等水果,不受新病原體所威脅。
儘管有這些好處,儘管有數億人食用這些基改食物後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但這類食品仍然飽受批評,成為眾矢之的,不斷面對公眾嚴密的監督和強烈抗議,而其中大部分說法根本不值得如此關注。反對聲浪主要集中在少數幾篇聲稱會對消費者健康或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研究上,例如,基改馬鈴薯會讓老鼠得癌症,以及基改玉米害死了帝王蝶,但是這些研究報告的結論,與許多後續研究不一致,並受到多數科學社群的譴責。事實上,基改生物是人類消費品中受到最嚴密監督審查的一類產品,而且也有幾乎一致的科學共識認為,基改食品與傳統方法生產的食品一樣安全。基改生物得到美國聯邦監督部門、美國醫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醫學會、歐盟委員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儘管如此,仍有將近60%的美國人認為基改生物是不安全的。
關於基改生物這個主題,科學共識與民意之間出現分歧,照目前的態勢看來,我們至少可以說這非常讓人憂心。我認為這有部分反映出,科學家和廣大公眾之間交流是失敗的。即便我研究CRISPR的時間相對較短,也發現要在這兩個世界之間保持建設性的公開對話,是十分有挑戰性的任務,但我同時體會到這種溝通對於科學發現的進步有其必要性。
其中一個癥結點在於,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基改生物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自然、違反常理的。但是我們吃下肚的東西,幾乎都曾經為人類所改變,我們進行作物的品種改良時,通常是讓種子的DNA產生隨機突變,再從中培育出帶有適合表徵的植物。因此,「自然」和「不自然」之間的分界,早就變得相當模糊。由中子輻射產生的紅葡萄柚,用秋水仙素這種化合物產生的無籽西瓜,每棵樹都是以基因選殖技術完美複製出來的蘋果園;現代農業的每個層面都是不自然的。然而,大多數人仍毫無怨言的吃下這些食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