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團隊首度揭密,當人體帶有特殊的免疫球蛋白基因(IGH)時,罹患疾病需服用聚乙二醇修飾類型藥物時,體內會產生抗體反應,影響藥物吸收,此類型藥物使用,最常見於國內廣大的洗腎患者,未來有望運用於臨床,於用藥前進行基因檢測找到更適合的用藥,達成精準醫療。
中研院生醫所博士後研究員張家榮指出,該研究分批找來2000名成人檢體,以高密度基因型鑑定方法,進行全基因體關聯性研究,發現那些會對聚乙二醇修飾類型藥物產生抗體者,與一群特定基因位點有高度的關聯性,這群基因位點位於表達各式抗體的重要基因區域,稱為免疫球蛋白基因,當在這基因位點帶有特定風險基因型,就有較高機率會產生抗體。
張家榮表示,聚乙二醇修飾類型藥物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中,共有78種藥物,在台灣用量最多,則為廣大的洗腎患者,以此類型藥物生成紅血球,待相關實驗再進行1至2年,評估用於臨床醫學的可行性後,有望作為臨床藥物治療有效性評估的早期預測標記,若預期會產生抗體,便可選擇其他類型藥物。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鄔哲源表示,此研究為首次發現特定易感性基因標記,可預測個體是否產生抗聚乙二醇抗體,揭密這新穎的基因標記,研究也於今年9月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