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健康知識+

日蛤蠣麻痺性貝毒超標 旅遊吃貝類小心

示意圖,非本文所指蛤蠣。圖/Ingimage
示意圖,非本文所指蛤蠣。圖/Ingimage

日本海域蛤蠣檢出麻痺性貝毒超標,食藥署表示,台灣沒有輸入相關貝類,但提醒民眾若去日本,不要食用管制區貝類。食用貝類應「慢嚼」,若有異味、麻痺感立即吐掉。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發布新聞稿表示,日本愛知縣政府官網日前公布「麻痺性貝毒檢查結果,其中幡豆海域的蛤蠣經檢出麻痺性貝毒超標」,愛知縣政府已要求業者限制出貨。

食藥署表示,已查證台灣沒有輸入愛知縣幡豆海域捕撈的貝類,但提醒消費者,赴日旅遊應注意勿食用管制區貝類產品,並提醒業者注意國外警訊,避免輸入管制區產品。

麻痺性貝毒是在西元1957年從阿拉斯加巨型奶油蚌中被發現與分離出來,之後陸續從相關的藻類跟有毒的貝類中分離出結構類似的一系列毒素。麻痺性貝毒為海洋中有毒藻類產生,經由海洋中之生物如貝類等攝入後蓄積於該動物體內。

食藥署網站顯示,麻痺性貝毒是極猛烈的神經毒素,與河豚毒的毒性相似,毒性相當於氰化鈉的1000倍以上,且對熱相當穩定,不易藉由煮、炸、烤等烹調方式加以破壞。人類如不慎食入,會引發呼吸及循環系統的麻痺性中毒現象,嚴重者會致死。

台灣過去也曾發生相關中毒事件,因麻痺性貝毒常存在於民眾食用的海鮮物種中,如二枚貝(文蛤、牡蠣、西施舌、孔雀蛤、淡菜、海瓜子、竹蟶等)、蟹類、螺類及河豚。曾在屏東、高雄(民國75年)和嘉義地區(民國80年)造成西施舌中毒事件。

食藥署建議,品嘗水產貝類時,第一口採慢嚼,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也不要自行捕撈螺類等水產品,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

海鮮 中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