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習慣、家族史 決定健檢小菜或大餐
絕大多數開車族都有這樣的習慣:里程數或時間到了,就算車輛沒有太大問題,也會進場做例行保養,才不會讓車輛的小毛病累積成大問題,也能讓愛車健健康康上路。
人的身體也是一樣,時間到了,就應該要進行定期檢查,才能及早揪出小毛病。然而,卻不是人人都能意識到健康檢查的重要,很多人沒有疾病症狀,就覺得自己一定很健康,而忽略了定期健康檢查。此外,面對琳琅滿目的健檢項目,又該如何選擇呢?
健保給付項目 可做基本參考
事實上,我國政府針對40歲以上大齡民眾,提供免費成人健檢服務,只要符合年齡條件都可接受檢查。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政府提供的健檢項目,40歲以上、未滿65歲、3年即有一次免費健檢;65歲以上則每年都有一次免費健檢。檢測項目包括身高、體重,以及尿液檢查、血液檢查等。
此外,自2010年起擴大提供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的「四癌篩檢」,針對30歲以上有性經驗婦女,每年一次免費的子宮頸抹片檢查;45至70歲以上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另有50歲以上,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的大腸癌篩檢,以及針對30歲以上的吸菸、檳榔族,進行口腔癌篩檢。
入門款都不做 慢性病已上身
由於政府提供的免費健康檢查,只能算是基本入門款,例如量血壓,並抽血檢測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肝功能及尿蛋白等指數。僅管如此,仍有不少民眾自覺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就以為身體健康,連這些基本的健檢都不願意做。在門診中,康宏銘就見過很多患者,有症狀才來就醫時,早已慢性病上身了。
「在家醫科有不少從泌尿科轉介過來的病患,其中有一半是因為包皮反覆發炎,很難治好,檢查之後才發現血糖值太高,已罹患糖尿病。」康宏銘建議,民眾千萬不可存僥倖心態,以為身體沒有症狀,就是處於健康狀態。
加做進階健檢 觀察更精細
健檢是預防醫學,目的是定期掌握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如有異常,可以進行追蹤或治療。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必正說,健保補助的健檢項目皆屬基礎生化檢驗,民眾若不放心,也可以自費加作其他檢測項目。
例如健保給付「四癌篩檢」之一的糞便潛血反應,只能檢測出大便是否出血,但無法直接判斷是否有問題,此時就必須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直接看到大腸是否有腫瘤。
此外,像是腸胃道癌症,或是肺癌、肝癌等,也無法透過基礎健檢就可在早期檢測出來。因此,在政府提供的免費健檢項目之外,民眾也可以自費加選其他檢查項目,讓例行健檢更為周全。
考量家族史 選擇加做項目
張必正表示,自費健檢項目,不妨考量自身年齡、生活型態、疾病家族史等因素,例如飲食較油膩又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就應在糞便潛血檢查之外,加做大腸鏡檢查;而若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則在政府補助的乳房X光攝影之外,可自費加做乳房超音波攝影。
「很多病人總是洗腦自己很健康。」張必正提醒,40歲以上民眾就應該定期健檢,尤其是許多癌症,在早期健檢中發現,會比等到有症狀出現之後,更容易處理,民眾切莫存有僥倖心態,以為沒有症狀就不需要健康檢查。
■建立長期醫病關係
搞懂健檢內容 家庭醫師能幫你
不少國人喜歡「逛醫院」,到處諮詢不同醫師的意見。張必正表示,若檢查結果發現有一些潛在的癌病,為了避免誤診,不妨多做一些相關檢查,提高確診率,也可以尋求另外一位專科醫師的意見。
而台灣的家庭醫師制度還不若歐美健全,張必正也認為,民眾若能與家醫科醫師建立起長期的醫病關係,在一家診所中有完整病歷,不但在健檢前可以諮詢家庭醫師的意見,挑選適合的健檢項目,也能在檢查報告出爐後,對照自身病史,給予醫療建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把走上癌細胞道路的細胞送進體內:為何基因編輯可能是把雙面刃?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為何自來水裡有特殊氣味?其實和預防傳染病有關
銀髮族群適合登高山嗎?年紀並非主要關鍵,做好「2件事」以免遺憾發生
造就女人比男人複雜的原因:為何男性X染色體基因量只有女性的一半?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運動頻率」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免疫系統的豁免部位 眼睛可能是基因編輯首選器官
心痛、手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假如我們通通是遺傳的受害者 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還有意義嗎?
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當使用動物器官做器官移植會發生什麼事
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要先消炎,醫師教你「對抗發炎」該怎麼吃、怎麼動
想對抗Omicron病毒?提升免疫力很重要!讓營養師帶你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
發霉易增罹癌風險,怎麼清潔?譚敦慈教2招除黴,日曬、擦拭都沒用
洗碗精能拿來當洗手乳使用嗎?專家指出這樣做的下場恐害慘你
肥胖影響認知功能!體脂肪每增加9% 大腦就老1歲
春季引發肝火旺,需注重養肝和情緒調節!透過精油釋壓,有助於疏鬱通陽、氣血暢通
大罐能量飲=3杯濃縮咖啡! 英國研究曝「頻繁飲用下場」:恐心臟衰竭
「健檢做太多反而嚇自己」 日醫學教授認為重點在這兩項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 為什麼人們對隔離檢疫總是心存懷疑?
喝酒前別吃巧克力、番茄!專家教預防、解除宿醉最有效科學方法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吃飽就想睡是「5大因素」害的! 營養師認證「提神妙招」:多喝水也有用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早餐吃對了嗎?/燕麥粥、地瓜沙拉、水果 美味組合
「火神的眼淚」爆破特效推手陳銘澤血癌離世 享年39歲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打三劑疫苗 買防疫保單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輝瑞心臟病用藥恩久平出現不純物恐致癌 食藥署急回收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早餐吃對了嗎?/香蕉燕麥烤餅 配花生蓮子湯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