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長李應元今表示,台灣應效仿日本、歐美國家,如廁後使用的衛生紙不該在垃圾桶,而是丟馬桶沖掉,不僅減少垃圾量,也降低細菌滋生。
專家指出,一般人雖不會碰觸他人用過的廁紙,但對清潔人員來說,仍因工作需要有所接觸,若再碰觸口或未洗手吃東西,可能引起腸胃道傳染疾病。
陽明大學熱帶醫學科教授陳正成表示,台灣在古早社會時期,不僅糞便處理較差,有些人也會以糞便當成肥料灌溉蔬菜、農作物,碰觸完後若沒馬上清洗手部,再去碰觸門把、其他物品等或觸摸口部,再吃東西,病毒或細菌可能「病從口入」。
陳正成說,糞口傳染相關疾病包括霍亂、傷寒、痢疾、B肝或寄生蟲疾病等,引起腸道寄生細菌的疾病,贊成效仿他國,國內推行廁紙沖馬桶的政策,減少病毒或細菌孳生。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則說,如廁後的衛生紙雖可能孳生細菌,但前提必須是「病人」使用過,且通常一段時間暴露後,病毒或細菌活性變差,只要不接觸到傳染機率低,常見的感染為腸病毒、諾羅或沙門氏菌;但無論廁紙如何處理,上完廁所若沒馬上洗手,再去碰觸門把、開水龍頭洗手等,或剛好碰到帶有病毒或細菌的衛生紙,洗完再碰觸到口或吃下肚,仍有可能傳染。
林詠青建議,如廁後盡量別碰觸其他物品,應馬上以肥皂洗手,且廁所垃圾桶應加蓋,避免環境太髒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