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健康知識+

專家:醫師的診斷不見得正確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上月出版專書《Rationality》(理性),強調「慢思」的重要性,並鼓勵年輕人養成「慢思」習慣。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上月出版專書《Rationality》(理性),強調「慢思」的重要性,並鼓勵年輕人養成「慢思」習慣。
北醫大/提供

「醫師告訴你有99%機率罹患某種疾病,先別緊張!」、「憂鬱症某些特質和發燒相似,反而是好的。」、「生活節奏太快會失去理性」。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出版研究成果專書《Rationality》(理性),提出顛覆傳統的思維,人類並不是那麼理性的動物,醫師高達99%的診斷率不見得理性與正確。

來自美國的藍亭與其他13名國際知名學者,合著「理性」專書,日前由位於英國牛津的全球知名出版公司Elsevier出版。

書中指出,如果醫師告訴你有99%機率罹患某種疾病,先別緊張,也許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糟。長久以來的哲學思維,都認定人類是理性的動物,藍亭說,這犯了見樹不見林的盲點。他舉例,如果被診斷出罹患的是很常見的疾病,99%的診斷率就值得參考;反之,被診斷出罹患的是很少見的疾病,比如發生率才萬分之一,換算下來,真正的罹患率才1%,其實機率很低,沒必要過於擔心,這才是理性。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數學家、邏輯學家、心理學家及認知科學家都發現,其實人類並非理性的動物,關鍵在於「慢想」(Slow thinking)與「快思」(Fast thinking) 的抉擇。

藍亭說,學者認為碰到問題時,「慢想」是最好的解決之道,透過深思熟慮才能解決問題;但近幾十年來大家腳步都變快了,凡事「快思」,無法再慢慢思考某件事,失去了理性,才讓事情複雜化。

全書有14章,藍亭負責撰寫前言、第一章,另在討論精神疾病的三個章節中,負責探討理性在憂鬱症的脈絡。藍亭表示,憂鬱症的幾個特質其實有助人類發展,比如患者會不斷地想某件事情,有人認為那是鑽牛角尖,他則認為是專心,有時可幫助解決問題。

「這就像發燒一樣,只要不燒過頭,對身體不見得不好。」藍亭強調,憂鬱症的某些特質和發燒相似,反而是好的。但他強調,如果憂鬱症患者能夠適度拋開自我為中心的立場,試著從別人的立場看事情,多些理性思考,也許會更好。

藍亭長期觀察發現,包括醫師在內的科學家,理應是最理性的一群人,卻因生活在節奏太快的環境裡,快還要再快,無法慢慢思考問題,終究失去了理性。

憂鬱症 精神疾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