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老化快速,各縣市致力推動高齡友善環境、打造《安可城市》,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針對全台65歲以上民眾調查發現,就業難、人行道及騎樓路不平、公車候車座位缺乏遮蔽,等車必須忍受風吹日曬雨淋,最讓長者抱怨連連。
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民國35年以後出生的戰後嬰兒潮,至今已進入法定的65歲退休年齡,成為安可一族。她建議,高齡者應拋開「享清福就是退休宅在家裡」的觀念,將學習、工作、休閒合而為一,成為身心靈皆幸福的「安可一族」。
國健署調查發現,就業問題最讓長者頭痛。雖然勞動部已提供中高齡就業方案及訓練,但長輩不適合從事耗費體力的工作。邱淑媞說,長者在工作及社會上保有豐富的經驗與智慧,能提供企業許多資源。
除了就業問題,「電話自動語音系統」層層轉接,也讓老人家相當困擾。邱淑媞認為,若服務對象以長輩為主,可由客服員直接接聽,或進入電話語音系統的第一、二關後,設計快速鍵轉由專人服務。
此外,不少地方候車區無搭建座位及遮雨棚,民眾等車常得吹風淋雨。邱淑媞說,若能在每個公車候車處設置座位及遮雨棚等設施,長輩等車時不會太過疲憊,也能抵擋陽光或雨水侵襲。
育達科大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旐濤認為,政府應在軟硬體上加強建置大眾所需的無障礙環境。他解釋,一般認為無障礙環境僅提供身障者,但其實還有老人、孕婦、小孩、甚至提重物者,每個人都會用到,因此政府在規劃時,應整體衡量打造安可城市。
黃旐濤說,部分縣市在大眾運輸及公共空間上,仍有許多地方需加強,例如並非所有地方都有低底盤公車,建議強制施行無障礙設施。
半數長者宅在家 最常看電視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長者可參與的活動愈來愈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表示,雖然政府積極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希望提供長輩優質的生活環境,但仍有半數以上的長輩經常待在家裡,缺乏社會接觸,可能造成身心健康問題。
邱淑媞指出,長者最常做的活動是看電視,其次是看病,65到74歲民眾,僅半數參與宗教、社團等社會活動;多數80歲以上老人都待在家中,顯示長者對社會參與不夠積極。
育達科大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旐濤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新定義,包含生理、心靈、社會參與都應健全發展。他認為,社會參與不但肯定自己,也能夠提升自我價值。
另外,國人也應改變觀念,老人並非對社會沒用處,應鼓勵他們走入社會、多參與社會活動,各地社區大學提供課程或社區活動等,都是不錯選擇。
黃旐濤指出,充足運動可提升肺活量、活動全身關節,但許多年長者運動量不足導致健康狀況不佳,建議長者除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例如散步、健行、爬山等,維持身體良好狀態。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