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引發數位風暴,各行各業必須在隔離的狀態下尋找生存之道、建構線上世界的未來,就連最傳統的「身後事」殯葬業也不例外。疫情期間,歐美日興起YouTube葬禮、Zoom葬禮;台灣遺囑律師劉韋德設計的七七七遺囑產生器App,引導人們用數位工具寫遺囑、交代身後事,疫情期間下載人數暴增三成。
新冠肺炎讓民眾懼怕接觸,葬儀社被迫採取新的形態舉行告別式。歐美日等國相繼出現葬儀社透過LINE或臉書等社群平台發送訃告,以Zoom視訊會議或YouTube直播葬禮,親友不僅可線上觀看、還能用鍵盤彼此撫慰。而弔唁用的花籃與奠儀,也可透過網路數位支付致贈。還有新創公司推出「身後事」線上規劃,協助憂心這場世紀大瘟疫的民眾規劃身後事,將資訊儲存在雲端和特定親友分享。
台灣律師劉韋德的執行業務包括協助民眾撰寫、公證遺囑。有鑑於台灣民眾預立遺囑的風氣不夠普遍、僅占一成。去年他設計完成「七七七遺囑產生器」App,免費供民眾下載使用。民眾透過遺囑App的協助,便可寫好一份符合法律規範的遺囑,交代財產分配、遺囑執行人、大體捐贈等重要事宜,一年來下載達三萬次。他指出,未來若修改民法,數位遺囑結合電子簽證、自然人憑證等,本身便可具法律效力。
當國外受疫情限制出現「虛擬葬禮」,台灣卻未出現此一風潮。劉韋德指出,華人視「身後事」為禁忌,不習慣以數位方式處理;更視葬禮為重要儀式、親友必須親自到場,因此還無法接受虛擬葬禮。但民間已出現使用數位協助規劃身後事的風潮,如福居生命科技團隊成立殯葬互聯網,「身後事」相關事宜都可以在網路上諮詢解決。
劉韋德設計的「七七七遺囑產生器」,疫情期間下載人數暴增三成。他分析,人們面對世紀大瘟疫開始思考死亡、面對平常視為禁忌不敢碰觸的遺囑、身後事規劃等,數位科技在此時扮演協助的關鍵角色。
然而數位科技衍生的數位資產,也引發法律問題。根據估計,到了2099年,全球大會有超過50億已經過世的人,仍然保存他們的臉書帳號。人們的臉書帳號、部落格、YouTube頻道,網路銀行帳號和數位購買紀錄、虛擬遊戲幣等,都牽涉到法律上的繼承問題。
在貓頭鷹引進的新書「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中,英國數位遺產協會哀悼組組長艾蓮,提出數位時代身後事的問題。比方後人可以登入使用或關閉死者的臉書帳號嗎?臉書部落格上的文章的智慧財產權如何處理?數位錢幣誰來繼承?
劉韋德指出,在台灣,臉書文章、虛擬錢幣等數位財產在法律上還未被認定為「財產」,無法談繼承等問題。台灣使用臉書的一代還是青壯輩尚未凋零,法律界也還未正視「如何處理數位遺產」,但再過十年或廿年,如何處理數位資產,將是台灣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