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伯,祖籍山東。
因為戰爭的緣故,從小到處逃難,過得相當清苦。來台灣的時候,全身上下值錢的東西,不過是母親替他藏在牙膏裡頭的一只金戒指。
或許是為了克服生活中的種種難題,王伯伯學會審慎面對任何事情。他常說,凡事都要做足萬全準備,才可能笑看風雲無情!
所以,王伯伯一退休,就開始思考如何整理這輩子累積的點點滴滴。舉凡他收藏的字畫、瓷器、木雕,到前庭一棵枝繁葉茂的羅漢松。能變現的盡可能變現,不能變現就分送有興趣的友人或晚輩。
王伯伯自知歲月不饒人,該來的躲不掉。於是幾年下來,他不僅遺產遺囑,連喪葬儀式、骨灰甕樣式、靈骨塔塔位等等,都已考慮好如何安排。
一次年夜飯後,他把任職金融業的兩個兒子喚到客廳,說明自己一切都安排妥當,讓他們不必擔心。王伯伯接著把自己的生前準備和盤托出。兩個兒子連忙安撫父親,人生七十才開始,有些事沒那麼急呀。
但王伯伯說,有計畫總比沒計畫來得好。「何況,」王伯伯又說:「你媽走得早,我們當時亂了也不知怎麼辦。現在可以先處理的,就先處理。」
某日清晨,王伯伯飯後到後院練太極,練完太極後突然有些說不出的落寞。「生死大事都安排好了,那接著我要做什麼?」
這個問題開始困擾著王伯伯,對於他自己的生前準備,好像還少了點什麼?
剛好社區的老人會舉辦了一場講座,講題是關於人生計畫。王伯伯說,邀請來的講師口齒伶俐,據說才退休就搬進中高齡專用住宅。王伯伯有些好奇,便在講座開始之前,早早到了會場,想趁空檔與講師聊聊。
「我跟講師說了我的生前準備。沒想到,」王伯伯說:「她劈頭就說我錯了!」於是王伯伯問她什麼事都安排好了,怎麼會有錯呢?
「你說的生前準備,其實都是身後事啊。」那位講師直率地說:「現代醫學不斷進步,人類的壽命也愈來愈長,你知道從現在開始到離開世界的那一天,還要經過多長的時間嗎?」
「但這之前,你有考慮過你的老後準備嗎?」
做好生前準備有助我們在臨終時,能心無罣礙,揮揮衣袖告別人生舞台。譬如「生前契約」,就是一種生前準備,向禮儀社預約自己的「殯葬服務」。因此,所謂的生前準備,其實是為「身後事」做準備。
可是,老後的生涯規劃是要我們為「老」做準備。「老」是個過程,如同水有三態變化,身體的健康也有各種狀態,需要看護是一種狀態,臥病在床又是一種狀態,難以一概而論。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人平均壽命約八十歲,平均退休年齡是六十歲。換言之,絕大多數台灣人退休後至少還有二十年壽命。
人生七十才開始,百歲時代即將來臨,我們的眼光自然應該放遠些。畢竟除了身後事,老年生活還有太多面向需要準備,可以準備。舉例來說,一個能有效維持健康、避免長期照護的日常生活模式,就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之一。
儘管有人認為生活不能自理,就請小孩照顧,或雇個看護即可,但照顧老人絕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如果照顧不當,可能引起親子關係高度緊張,或導致老人、看護與家屬三方永無寧日。因此,我們是否該換個角度思考,有沒有可能創造優質的老年生活模式,來延長自理生活的歲月?
根據李世代教授〈「長期照護」的發展與推動〉一文,推算目前台灣的平均長期照護需求約為七.三年。而北歐各國紛紛追求「尊嚴老化」,並將相關預算投入「健康促進」,希望縮短長者臥床至臨終的歷程,甚至以「兩週」作為政策目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翻轉」一下思維,認識到「好活」的重要性,及早準備一個有尊嚴與健康的老年生活。
以王伯伯的故事為例,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生前準備」是規劃生命的終點,而王伯伯之所以略感失落,或許因為他逐漸意識到,老年好像才開始,人生依舊大有可為,他卻沒有為老後生涯做任何規劃……
一旦離開起跑線,放眼又是無數美麗的風景,「有必要衝刺嗎?」王伯伯或許會這麼想。(本文摘自商周出版《董事長說故事》)
關於作者/楊子敬
潤泰集團潤福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擔任中華民國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局長。
自公職退休後即來到潤泰集團從事「服務老人」的工作,擔任潤福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至今。
他曾經分享:「我自己是一個八十八歲的老人,卻看到許多老同伴因為沒有及早把自己的退休生活規劃好,不只虛度光陰,還常常在日漸老化的過程中,因為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而措手不及。實在令人擔憂……。」
從自己身為年長者的角度出發,把潤福營造成一個最適合銀髮族居住的環境,藉由潤福所提供專業而細膩的服務,讓長輩們都生活得「安全、安心、舒適、愉快、有尊嚴」。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