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楊欣潔、詹建富/台北報導】
號稱續命利器的葉克膜,除急救中常被使用,國內醫院也常用於器官捐贈過程,幫助保存器官功能。不過,葉克膜是否應用在器捐上,醫界仍有爭議。
台北榮民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說,一般葉克膜在器捐過程中的運用,多在腦死判定後,因生命跡象不穩定,撐不過四小時之後的第二次腦死判定,或在二次腦死判定後,才用葉克膜保存器官,此作法較無爭議。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說,傷者在做腦死判定前裝置葉克膜,代替其心肺功能,等於為要取其器官,再恢復對方生命跡象,待腦死判定完成,移除葉克膜終結其呼吸、心跳,也有扮演上帝角色的疑慮。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周迺寬說,捐贈者發揮大愛,應受感激及尊重,用葉克膜造成的屍體創傷極小,對屍體的外觀影響不大,又能保存器官品質,讓大愛精神延續下去,並非是壞事。
【2014/11/24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