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器官捐贈移植

談器捐難開口 兩時機最好溝通

台北慈濟醫院社工師林資菁(右)與家屬溝通器捐。
台北慈濟醫院社工師林資菁(右)與家屬溝通器捐。
記者張益華/攝影

台北慈濟醫院社工師林資菁從事器捐勸募22年,陪伴家屬走過悲傷,至今不少家屬常寫卡片感謝。<br />記者張益華/攝影
台北慈濟醫院社工師林資菁從事器捐勸募22年,陪伴家屬走過悲傷,至今不少家屬常寫卡片感謝。
記者張益華/攝影
年邁父母面對最愛的兒子出意外,白髮人送黑髮人,在一路陪伴他們的台北慈濟醫院社工師林資菁的勸說下,夫妻倆決定替兒子捐出器官。

雖然歷經喪子之痛,夫妻倆卻感謝當年林資菁的陪伴,常跑到醫院探望她,把她當成親人,握著她的手幽幽地說「沒事」。林資菁明白,這是父母思念孩子但說不出口的心情。

器捐能否成功 家屬是關鍵

林資菁從事器捐勸募22年,看遍無數生命故事。她說,早期器官勸募很困難,往往一開口就被家屬破口大罵,近年觀念逐漸改變,讓更多病人因捐贈者的遺愛而重獲新生,「器捐得以成功,捐贈者家屬的支持是重要關鍵」。

她曾遇過一位父親瀕臨死亡,腦死判斷遲未通過,細心的她一直未見兒子來探視,後來發現原來兒子在監獄服刑,於是趕緊協助孩子來見父親最後一面,見了兒子,這名父親的腦判通過,得以器捐。

林資菁也遇過難以用科學解釋的情形,有位太太不敢幫先生決定,詢問丈夫以血壓高低來回應是否器捐,只要往上升就簽署同意書,結果「血壓真的往上升」。林資菁想,或許這就是親情感動天吧!也有父母不敢替孩子做主,於是她主動到病床前跟孩子聊聊,隔天這名父親說孩子來託夢,決定完成孩子器捐的心願。

投入器捐行列多年,林資菁每天都努力跟時間賽跑,常遇到挫折,有時捐贈者生前同意器捐,但家屬事後反悔;有家人間理念不和,遲遲無法決定器捐,只好靠擲筊決定,但太太最終考量家庭和諧,放棄器捐。

林資菁觀察,「全屍的觀念,不想讓生病的家人再成承受一刀,加上很多捐贈者生前未與家人溝通」,是家屬不同意器捐的原因。她建議談論的時機,可以在參加過喪禮之後,這時候家屬間感觸最多,可以試著表達自己想把器官捐出來救更多人的念頭。

死亡難料 讓家人提前理解

另外,若平常一家和樂,那麼在相關新聞出現時,就能試著讓家人知道,自己想簽器官捐贈同意書。林資菁誠懇地說,「人生無常,死亡難以預料,讓家人提前理解生死是自然的事,必須勇敢面對」。

另外,她也發現國人對器捐有些迷思,經醫學診斷呈現腦死後,才能器捐,不然只能捐贈組織如眼角膜、皮膚。另外,患者器捐後,院方會協助修復遺體,保持捐贈者完完整整。

器捐 腦死 器官捐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