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公布國內器捐調查,發現愈年輕的民眾,器捐認同度愈高,尤其以16到25歲民眾,器捐意願將近八成。但有器捐意願不代表已簽署同意書,器捐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指出,器捐簽署常卡在家人這一關,尤其媽媽扮演重要決定角色,調查發現,30歲以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已婚女性,是認同器捐的積極群,關鍵在於她們「充滿母親的愛」。
器捐中心委託艾普羅民調公司進行「器捐概念意向調查」,除了針對一般民眾,也特別調查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的醫護和社工人員意願,各成功回收5022份及1495份樣本。由於國內尚未有醫護人員對器捐態度的研究,算開創性先導調查。
愛普羅民調公司副總邱源寶指出,78.5%的醫護人員有器捐意願,33.5%的人已簽署同意書;一般民眾則有69.2%的人願意器捐,已簽署同意書者有12.5%。醫護人員器捐意願明顯高於一般民眾,原因是他們相信自己及同仁會盡力搶救每位病人。
邱源寶說,國內有96.7%的人聽過器捐,等於人人知道,但目前全台僅32萬人簽署器捐同意書,簽署比例提升幅度仍緩慢,多數人回應,還沒簽署的主要原因是覺得自己太忙、還年輕及怕家人無法接受。
特別的是,16歲至25歲民眾器捐意願高達78.5%,意願度隨年齡增長而下滑。劉嘉琪分析,可能與年輕人較有機會接觸生命教育有關,但常造成年輕人與長輩間,因對器捐認同度不同而有所衝突。
劉嘉琪解釋,雖然台灣的「全屍」觀念逐漸下滑,但華人社會仍算保守,包括台灣及亞洲其他地區,推動器捐比歐美更辛苦。
不過臨床發現,多數家庭對於器捐討論,女性幾乎是關鍵的決定角色,尤其屬於家庭中間分子的媽媽,只要媽媽點頭,反對的人就少。
器捐家屬趙惠音表示,前年兒子退伍前,在休假期間騎車遭逢嚴重車禍而腦死,當時她不是很了解器捐,但她主動向醫師提及讓兒子器捐遺愛人間。她說,兒子器捐那天,沉睡的面容沒有任何驚恐,用愛幫助更多等待移植病人,是對生命的最好祝福,她不後悔做這個決定。
器捐中心董事長李伯璋說,器官捐贈是利己利人的行為,不希望因此影響家庭關係,提醒民眾簽署器捐意願時,都能與家人充分討論,也希望家人尊重往生者意願。目前器捐配偶或三親等內血親,將來若有移植需求,排序都有優先權,衛福部也提供部分喪葬補助,感謝捐贈者大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