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兩百多例的病例,真的都跟牛肉沒關係嗎?」美國牛進口引發爭議,台南市蔡光隆照顧罹患庫賈氏症的妻子6年,無微不至讓妻子的存活創紀錄,但他認為政府一味把患者都歸類為散發型,與狂牛無關,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珍,我會等妳醒過來」蔡光隆摸著太太彭紹珍的臉,滿心都是不捨,66歲的他只是上班族,為給太太最好的照顧,安排住進單人的慢性自費病房,聘請兩名外傭24小時輪班,每月花費近10萬元,他三餐探視,每晚陪到太太睡著才回家。
雖然太太像植物人般臥床6年,但全身皮膚光滑、關節柔軟,全靠蔡光隆的照顧,「我幫她把身體顧好、她醒過來馬上可以用」,夫妻情深、讓外人看了都動容。發病時,醫師搖著頭告訴他「最多兩年」,在他的照顧下,至今已6年。
蔡光隆說,一開始聽都沒聽過庫賈氏症,後來才知道,庫賈氏症有兩種,散發型來自基因突變、遺傳,新型則與食用狂牛症肉品有關,兩者的症狀區分並不明顯,只能靠病理切片斷定。
他認識其他庫賈氏症患者,由於大家對這種疾病所知不多,往往擔心傳染,相當恐懼,家屬大多都低調,患者過世根本不可能接受切片檢查,醫院及衛生單位也都沒有追蹤,「憑什麼認定都是散發型?」
更何況新型庫賈氏症潛伏期長達10年以上,其中很可能有人當初就是吃了問題牛肉,但死無對證。
照顧妻子是他的責任、心甘情願,但長期下來身心俱疲,「只有家屬才能了解那種痛」,政府有責任為民眾的健康把關,如肉品有可能致病,就不該進口,不能「試看看」,或把病因推給「基因突變」。
他表示,即使狂牛症的認定牽涉到台美關係,還牽涉到台灣畜產業的商機,但政府不能隻手遮天,他願意站出來,就是「希望我這種痛不要再發生在別人身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