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山葵、芥末和辣根不一樣?真正的哇沙比是哪個?該如何挑選?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書寫反思與感恩,帶來更快樂的生活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回應過去數週有關臨床醫學的教與學的文章。一位一般醫學住院醫師因為看到過去他指導過的醫學生追憶他們共同照顧過的病人,有感而發寫出他對這位已經過世的病人的祝福。兩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臨床資深醫師分別寫出他們為何鼓勵醫學生書寫他們照顧病人的心得。一位引述心理學文獻,闡述由書寫反思、感謝之後可以使學員油然而生感恩之情,而帶來更快樂的生活。一位引述「敘事醫學」的醫學教育文獻,強調在臨床醫學的學習階段,養成「專注」、「書寫」與「建立醫病密切關係」是訓練醫學生成為良醫的好方法。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Bon Voyage,祝您順風

多年來引導實習醫學生、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討論並反思人文方面在醫療照顧的角色,我們會注意到學員的個性、溝通能力,與病人及家屬的特徵,相互交映。我們也會建議學員把照顧病人的經驗寫下來,寫的過程中會有回響,也有新的整理、分析,並發現未想過的看法。但是,有的學員會覺得有壓力,在百忙中再加新的功課,對將來醫學生涯、實際臨床工作及病人照顧上,真的會有幫助嗎?我們倡導「做中學」,但這過程中,他們真能找到人生的價值與樂趣嗎?

張同學的文章在這方面有些回應。

他對藝術(繪畫)、舞台有興趣,他寫這兩篇很生動的文章,剪接一幕幕的場景,道出故事的主角(病人)的內心感受,加上他自己的感動,如畫、如詩。他有所學習,病人與家屬也有感受關心。他也心存感恩。

在第一篇文章「那些捨不得離開的愛」中,他與同事互動時會回想「(過去)照顧(病人)的點滴」,也會去想到病人過世後,「他的妻子過得如何?」。能夠在反思中,領會「放下總是很難的吧」,也會回想:「我想像著那又哭又笑的面容,只但願那些捨不得離開的愛都能保有溫暖,讓分隔人世與天國的人們記得彼此的存在,來生再聚。」

他的另一篇文章,描繪出一位末期癌症病人在「她最脆弱的時候」,還是很「頑皮」幽默,並維持她身為一位手作娃娃老師的身分,也喜歡畫畫;他引導她在住院時運用色鉛筆。他也記起自己曾與病人分享,各人都有面對恐懼和徬徨的時刻。病人也回應:「我們都在面對人生的難題呢。」病人也因此更能深一層回憶她傷心的生病過程,有所療癒。張同學最後要「謝謝那些愛與勇氣們,讓我們在成長的路上變成更好的人」。

他最後表達他對病人的感謝。也樂意分享他這些珍貴的臨床經驗。

我們常鼓勵學生能反思,探索病人與自己的內心,從中提升自己。這學習要花時問,會有壓力。孔子要人「三思而後行」,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層層的心力付出,如何尋得樂趣?

有很多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感恩與真實的快樂有直接的關係。有一個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勞勃·艾蒙斯博士(Dr. Robert A. Emmons)與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的麥克·馬可拉博士(Michael E. McCullough)主持,他們要三群受試者每週書寫一個特別的題目:第一群書寫在這週中覺得要感謝的事;第二群書寫這週中每天叫人煩躁的人或事;第三群則書寫這週中影響他們的事,不論正面或負面。十週後,第一群受試者變得更樂觀,覺得日子好過多了。

最有名的研究是正向心理學的主導者,美國賓州大學的馬丁·賽利斯曼教授(Martin E. P. Seligman)的研究,他要受試者做各種回憶。有一週他指定受試者寫下自己要感謝但從未表達謝意的信,並親自把這信交給要感謝的人。結果,參加此研究者的快樂指數立即大幅上升,而這情緒的改善維持了一個月以上。

我們期許這些醫學生、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們,將來在漫長的醫學生涯中,不忘對病人及周遭的人、事常帶感恩。如此雖然有辛勞,但也有成長,更有持久的身心健康與快樂。

醫學教育 臨床醫學 醫病關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