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X戰警》女星動刀4次切除雙乳續命!乳癌7大特徵,任一側乳房異樣都是警訊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6百例換心手術達陣!心臟外科權威魏崢回想首例:面對兩個完全不同的建議,當時的他選擇動刀不放棄

每日穿梭於手術室與病房間,魏崢還沒換下刷手服就來接受醫學有故事專訪,並說:「等等結束後還要再去看一下病人。」
(圖/葉大衛攝)
每日穿梭於手術室與病房間,魏崢還沒換下刷手服就來接受醫學有故事專訪,並說:「等等結束後還要再去看一下病人。」 (圖/葉大衛攝)

聽健康

00:00/00:00

八月天,暑熱正熾,振興醫院的走廊上,院長魏崢步履匆匆,眉宇間盡是專注與忙碌。前一天,為了一位心臟病患者,他在手術室整整忙了八小時,幾度處理患者幾乎無法止血的難關,直到天明;此刻,患者終於穩定,魏崢又到加護病房探視患者的狀況,他雖稍微鬆了一口氣,但仍緊盯每一個細節。

「每一個患者到我這裡,都是一次託付,甚至生死交關,我一定要用盡全力醫治,才不辜負他們。」行醫四十餘年,從1988年完成全台首例成功心臟移植,到如今已做過六百例換心手術,即使已是心臟外科的權威,年過七旬的魏崢提起每一次手術和每一個病人,依然慎重謙卑。

「不聰明」的南部小孩苦讀進醫學院

魏崢出生於彰化的軍人家庭,小時候家境並不優渥。他說自己從小就不是聰明的小孩,少年時期就讀彰化高中,成績不過中上,大學聯考考上私立的中原大學建築系,喜歡畫畫的他本來覺得當建築師也不錯,但沒想到同時參加軍校聯招卻考上了國防醫學院。

考量學費全免,可為父母減輕經濟壓力,魏崢選擇進軍校習醫,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天資不如人,「我沒有別人聰明,所以只能拚了命的用功,」他說,軍校生涯非常辛苦,醫學和軍事課程同步進行,六年軍校生涯沒有寒暑假,而且全部軍事化教育,管得非常嚴,男生必須理小平頭、日常要出操、平日不能外出,一般大學生常有的聯誼、舞會、郊遊、戀愛…,國防醫學院統統不可以。

面對一切嚴格的紀律,魏崢甘之如飴,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用功。他說,也許因為南部長大的孩子比較純樸,再加上軍人家庭培養他篤實的性格,玩心不重,所以他很能認同軍事教育的團體紀律和榮譽優先,這樣的潛移默化,對他後來帶領醫療團隊也有很大幫助,面對任何醫療個案或考驗都極重視團隊合作。

不爭,走進心臟外科

苦讀六年,魏崢以同屆第二名畢業,這讓他誤打誤撞走進了外科。原來,當時他心中的第一志願是先進內科,接下來的次專科要選精神科,但無奈內科已被第一名的同學先選走,魏崢只剩外科可選,否則就要下部隊當軍醫。

二十多歲的魏崢,從此在三總外科部當了一年的實習醫師和五年的住院醫師。回憶當年,他笑說「那真是魔鬼訓練營,不是人過的日子」,因為三總外科部的訓練非常嚴,加上人力緊缺,那五年他不曾休假,連周末假期都沒有,但他咬牙撐了下來,日以繼夜的穿梭於病房、診間和手術室。

那時的魏崢才20多歲,白袍下燃燒著對搶救生命的熱情,更充滿探究醫學奧秘的好奇心,每天雖步履匆匆,但在患者生病到康復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行醫的成就感,更看見了自己的使命。

住院醫師第三年,魏崢面臨選擇次專科的關鍵,「那時大家都想選一般外科和泌尿外科,比較簡單,而且以後好賺錢。」他說,相對的,心臟外科讓所有人避之唯恐不急,因為難度最高,而且風險最大「容易死人」。

偏偏有一天,他跟著當時的心臟外科俞紹基主任巡房,主任笑著對他說:「就是你了,來加入心臟外科吧!」一向服從命令的魏崢不敢拒絕,從此走上意想不到的心臟外科之路。

而這個原本有點「逼不得已」的決定,更在多年後,開啟了台灣心臟醫學走上世界舞台的大門。

32歲的心臟外科主任 帶領三總團隊往前衝

硬著頭皮進入心臟外科,魏崢毫不退縮,他深知這一科雖難,工作雖苦,責任雖重,但他很知足的認為自己遠比別人幸運太多,能夠進醫學院、當上醫師,已是意外的收穫,而且相較於同屆同學都下部隊去了,「我能留校當醫師,還有什麼好抱怨呢?還不如好好學習,累積實力。」

魏崢的認真勤奮,師長全看在眼裡,1968年,他剛升主治醫師不久,國防醫學院有一個公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機會,在國防醫學院蔡作雍院長的選派與台大洪啟仁教授的推薦下,魏崢遠赴美國留學,僅僅一年十個月,他就取得博士學位返國,決心把最先進的醫學技術和資源帶進三總,救治更多心臟病患。

帶著決心和拚勁,魏崢在三總心臟外科建立起好口碑,他認真對待每一個患者,用心診治,精湛的手術更讓許多飽受心臟疾病之苦的患者重生,不久後他升上了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那時才三十二歲。

同一時間,心臟醫學正在先進國家快速起飛,心臟移植在外國陸續成功,台灣醫界從1980年代起躍躍欲試,尤其台大、榮總做為台灣教學醫院的龍頭,更積極投入換心手術。

1987年夏天,台大首先進行台灣第一例心臟移植,隨後榮總也進行一例,台大再進行兩例。不幸的是,這四例患者手術當下雖成功,不久之後卻都因為術後排斥或感染而死亡,許多人也對「換心」打上了問號。

但人在三總的魏崢卻有著很強的信心和勇氣,他早已著手投入心臟移植的研究,三總團隊更用豬隻做過換心的動物實驗,非常成功。

魏崢認為,以三總的技術,絕對有能力為患者換心,「手術本身不難,關鍵是要有適合的患者和捐贈者,以及小心術後的排斥和感染。」他說,當時已有很不錯的抗排斥藥物,患者易辨女士和她的家屬也很勇敢的同意一試,更巧的是當時三總收到一位車禍腦死的男性軍人,他的父親願意捐出兒子的心臟,幫助有需要的人,成就大愛。

不喜歡打沒有把握的仗,手術前魏崢總是會努力做好萬全的準備,以應付突發狀況。但凡有一絲希望,他都願意為了病人的健康賭上一把。
(圖/魏崢提供)
不喜歡打沒有把握的仗,手術前魏崢總是會努力做好萬全的準備,以應付突發狀況。但凡有一絲希望,他都願意為了病人的健康賭上一把。 (圖/魏崢提供)

兩個完全不同的建議放棄?不放棄?

只是當時,捐贈者的心臟收縮狀況不太好,左心室射出率(EF)只有正常心臟的一半,這讓魏崢一度猶豫;他先打電請教哥倫比亞大學的心臟外科主任Eric Rose,對方認為這樣的心臟有風險,移植後很可能失敗,建議魏崢不要冒險。

但魏崢不死心,又打了一個電話給在芝加哥的學長林重遠教授,林重遠是麻醉科權威,對心臟外科也非常嫻熟,他鼓勵魏崢把握機會不要放棄,並建議調整捐贈者心臟的用藥。魏崢依照建議減少強心劑的劑量,努力了一整夜後,第二天心臟功能完全恢復正常。

魏崢非常振奮,立刻進行換心手術,從摘下捐贈者的心臟到完成移植,只花了五十八分鐘,為易辨順利完成心臟移植手術,術後的恢復狀況也很不錯,易辨不久後即出院,魏崢和三總團隊寫下為台灣首例換心後成功存活的紀錄,為台灣的心臟醫學開啟了新紀元。

回首當年,那時魏崢還不到四十歲,面對兩位權威專家完全不同的建議,為什麼他會毫不遲疑,選擇動刀?

「我就是想再努力一下,不放棄。」他很堅定:「任何手術都有風險,每一次的術前狀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患者的生命不能等,身為醫生唯有用盡全力,用專業去克服各種狀況,更要有勇氣去嘗試,把握一絲一毫可以搶救患者生命的機會。」

更讓他感念的是,「那位捐贈者的名字叫做王心一,有心,也有一,有如冥冥中的巧合,為我們創造台灣第一個換心成功案例。」30多年過去,「王心一」三字,始終牢牢刻在魏崢的心上,因為那代表的不只是一次成功的手術,更是台灣醫學史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著魏崢獻身心臟醫學背後的勇氣、決心、與始終如一的初心。

(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心臟病 腦死 心臟移植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