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施純仁制訂醫療法 政策奠基礎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專訪】

醫療奉獻獎得主、前衛生署長施純仁接受本報專訪時,秀出早年自己與妻子和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的珍貴合照。
圖/記者鄭清元、本報資料照片
醫療奉獻獎得主、前衛生署長施純仁接受本報專訪時,秀出早年自己與妻子和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的珍貴合照。 圖/記者鄭清元、本報資料照片
「做醫師就是要救人!」年逾九旬的衛生署前署長施純仁,榮獲醫療奉獻獎,雖然他已退休多年,但仍不時勉勵年輕醫師莫忘醫師的誓詞。由於是腦神經外科的權威,施純仁創辦了中華民國神經學學會、神經外科醫學會等重要組織,加上擔任衛生署長任內制訂醫療法,為台灣許多醫療政策奠定基礎,在他身上可謂是見證台灣近代醫療發展史的縮影。

施純仁為清初名將施琅的後裔,父親為小學教師,家學淵源使他自幼成績優秀,一路自日人小學、台中二中、台北高等學校,讀到了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抗日戰爭結束那年,施純仁正好升上四年級,台北帝大走路歷史,成為台灣大學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醫師救母 走上從醫路

前衛生署長施純仁(左)曾獲邀擔任醫療奉獻獎頒獎人,頒給第十七屆特殊貢獻獎得主邱文達,今年施純仁則成為醫奉獎得主。
圖/記者鄭清元、本報資料照片
前衛生署長施純仁(左)曾獲邀擔任醫療奉獻獎頒獎人,頒給第十七屆特殊貢獻獎得主邱文達,今年施純仁則成為醫奉獎得主。 圖/記者鄭清元、本報資料照片
為什麼會走醫師這條路?施純仁說,當年台中梧棲有位名醫王銅鐘,總是騎馬到鄉下出診,這般威風讓年少的施純仁心生羨慕。還有一次,母親發高燒、胸部腫痛,家人半夜緊急用轎子送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急救,所幸彰基創院院長蘭大衛及時切開化膿部位引流,才化解危機。施純仁打從心底激起對醫師救人的景仰,也埋下日後成為醫者的種子。

至於選擇相對冷門的腦神經外科領域,施純仁表示,讀台北帝國大學那幾年,正是日軍前線節節敗退的時候,也是觸發他選擇神經外科的重要階段。1945年美軍轟炸台北,身為醫學生的他到醫院裡幫忙救治傷兵,卻因當時缺腦神經外科醫師,造成不少死亡案例,他於是下定決心成為腦神經外科醫師。

四年前,衛生署舉辦三十九周年慶,時任署長的楊志良(右三)邀請歷任署長回娘家。
圖/記者鄭清元、本報資料照片
四年前,衛生署舉辦三十九周年慶,時任署長的楊志良(右三)邀請歷任署長回娘家。 圖/記者鄭清元、本報資料照片
他說,在三總服務期間,「當時的醫病比約是一比九十,其中十個是重科重症病人。」在這樣的忙碌工作下,兩周才休假一天,往往回到家剛要躺下休息時,又被電話急催回醫院開刀。就這樣一次次席不暇暖就要出門,孩子也逐漸習慣在家中看不到父親的身影,施純仁說:「畢竟人的性命最要緊。」

首推戒菸 公部門帶頭

從三總退休後沒多久,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找上他,邀請他出任衛生署長。上任後他積極推動菸害防制、制訂醫療法、建立頭部外傷資料庫、腦死判定標準等,其中以推動戒菸、量血壓和騎機車戴安全帽入法,最讓他引以為傲。

施純仁在上任後,首要的施政目標是降低死亡率。以當年死亡率第一的男性肺癌為例,他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禍首,於是他獨排眾議首推戒菸。上任後,看到衛生署、行政院的辦公室及會議室到處都有菸灰缸,認為政府部門不能帶頭鼓勵吸菸,他要求全面撤掉菸灰缸,雖然激起許多老菸槍的反彈,但他仍堅持到底。

籲量血壓 降低死亡率

另一個在國人死因排名第二的是腦中風,施純仁在任內大力推行全民量血壓運動,使得這些年來國內腦中風的死亡率遽降。他說,身為腦神經外科醫師,看盡無數年輕騎士因車禍而撞傷腦部,因此發出行政命令,強力推行騎機車安全帽運動,雖引發不少反對聲浪,但幸有高徒、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外科教授邱文達接棒,大力奔走倡導並完成立法,才有今日的成效。

談起父親對子女的影響,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施養性直說「身教重於言教。」他表示,父親很少對孩子說教,或指導孩子往什麼專業發展,但從小看著父親工作的態度,不知不覺也走上和父親相同的道路。「只可惜,兩人在不同醫院服務,沒有機會一起上刀」,但從幾次轉診和聊天的經驗,他對於父親的淵博的學問和手術技巧,佩服至今。

【2014/10/29 聯合報】

中風 戒菸 血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