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徐庭揚╱專訪】
榮獲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徐正隆醫師,是花蓮地區第一位獲獎的牙醫師。執業35年來,致力於偏鄉服務及推動巡迴醫療,對於得此殊榮,他認為是一種肯定,也鼓勵年輕牙醫師,不要凡事向錢看,要保持從事醫療服務的熱誠。
半工半讀投入社服
徐正隆出生於花蓮的清寒家庭,自幼就幫忙父母在市場攤販叫賣,負擔家計,卻從未自暴自棄,反而讓他更加努力,一路靠著半工半讀,考上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後展開他的牙醫人生。
回憶起小時候,徐正隆的父母為了扶養5個孩子長大,當時在復興市場(現為綜合市場)租了一個攤位做生意,他從小在菜市場幫忙分擔父母辛勞,天未亮,當同學還在夢鄉時,徐正隆就已起床幫忙載貨到市場,一直忙到7點,才匆匆忙忙去上課。
由於個性熱心公益、樂於助人,徐正隆在大學期間加入「台北醫學院醫療服務團」,跟隨北醫教授鍾文政的腳步,服務團遠赴瑞芳、四腳亭和台東縣關山鎮月眉村及電光村等偏遠地區,進行巡迴醫療服務、口腔及寄生蟲檢查和簡易體檢。從那時起,徐正隆接觸社會服務,也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讓他決心致力於偏鄉服務。
民國68年,徐正隆自醫學院畢業後,毅然決然返回花蓮,進入省立花蓮醫院牙科從事公職服務。
當時,花蓮的醫療環境,不論設備、資源都相當落後,而且民眾對於口腔疾病並不在意,牙科也不盛行,一星期大約只有10名病人上門求診,因此醫院沒將牙科列為亟需改善的環境。
自掏腰包汰換設備
不過,徐正隆認為,醫院若不改變就醫環境,就無法吸引病人求醫,於是他就用自己的方式來改變醫療環境,甚至自掏腰包買設備,一點一點地將設備汰舊換新,「已數不清花了多少錢了! 」他說。
為了改善花蓮偏鄉缺乏牙醫資源,徐正隆覺得光靠自己一個人努力還不夠,於是不斷找機會說服學長、學弟來花蓮服務偏鄉,讓牙醫師逐漸壯大,將民眾從看密醫的習慣導正回正確地看牙醫,改變整體環境。
深入偏鄉巡迴義診
除了牙科診療服務外,徐正隆還利用閒暇時間參與花蓮縣牙醫師公會會務及社服工作,他說,為了改善偏遠地區居民的口腔衛生狀況,牙醫師公會從90年開始進行偏鄉巡迴醫療計畫,讓牙醫師深入醫療資源較為匱乏的偏鄉小學提供義診,讓偏鄉、貧窮的人也能獲得牙科照護。
在巡迴醫療過程中,徐正隆發現孩童蛀牙問題非常嚴重,尤其是山地鄉的孩子一張口,往往就有7、8顆蛀牙。
他指出,如果不從觀念著手,牙齒壞了再找醫師來填補,畢竟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不管再累,他都會撥出時間前往偏鄉,為孩子們治療牙疾。「看著孩子們蛀牙率終於下降,露出潔白的牙齒,再疲累都值得」,他說。
爭取口腔癌巡迴車
徐正隆共擔任三屆花蓮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不但建立會務正常運作及會籍資料的登記,也為偏鄉醫療努力,在他的奔走下,扶輪社及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協助共同集愛,聯合捐贈首輛「口腔癌篩檢巡迴車」。
這輛巡迴車擁有非常完善的牙科診療及衛教影音設備,可提供民眾更貼近專業的口腔篩檢服務,不僅大幅提升花蓮縣口腔癌防治工作,也提供花蓮鄉親更方便的口腔醫療保健服務。
鼓勵年輕牙醫加入
對於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他並不居功,但不忘鼓勵年輕牙醫師繼續從事服務的熱誠。他說:「為了錢做事,熱誠就會冷卻」,相反的,到偏鄉服務更能感受到心靈那股滿滿的愉悅,獲得更大的滿足。
【2014/10/21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