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忽視外觀吸引力影響買主印象 專家揭做4件事可能害你房子貶值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蔡世滋/走在最前、守到最後…家醫讓台灣成世界防疫楷模

記取SARS的經驗,台灣公衛體系採取早期部署、接觸追蹤與隔離、嚴格境管的作法,有效防堵疫情。
記取SARS的經驗,台灣公衛體系採取早期部署、接觸追蹤與隔離、嚴格境管的作法,有效防堵疫情。
本報資料照片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公共關係暨世界家庭醫師組織委員會主任委員。<br />報系資料照 記者侯永全/攝影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公共關係暨世界家庭醫師組織委員會主任委員。
報系資料照 記者侯永全/攝影

人類的歷史不啻是一部疫病史

十四世紀以來,鼠疫、天花、霍亂、黃熱病等疾病不段地衝擊人類社會,甚而改變文明歷史。近代生態快速改變、氣候變遷,加上旅遊增加、脆弱的公衛體系,疫病益趨頻仍與複雜,傳統對於孤立疾病突發(discrete outbreaks)的危機反應(crisis response),顯然不足以因應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疫病的可怕,在於不分地域、社經地位與族群,均難豁免。醫學史學者羅森堡(Charles E. Rosenberg)曾將疫病引發的社會反應(social response),喻為劇情式章節(dramaturgic episode)四部曲,其場景依序為「逐漸揭露」(progressive revelation)、「隨機處理」(managing randomness)、「協調公眾反應」(negotiating public response)、「消退與反思」(subsidence and retrospection)。

年初以還,世界各國新冠病毒疫病(COVID-19)的罹病與死亡數目不斷攀升,造成各地社會的失序與群體恐慌,一連串嚴峻檢疫、隔離、封鎖的日子不知伊於胡底。一般大眾、媒體、乃至政府「疫病的憂傷」(epidemic grief),同樣經歷否認(denial)、恐慌(panic)、恐懼(fear)、理性反應(rational response)的階段(stages)。而社會的混亂,包括恐慌、暴亂、囤積醫療物資、逃離疫區、對罹病或帶病原族群成員的暴力,在不同國度也都處處可見。

台灣是世界防疫的楷模 家醫是醫療體系的磐石

台灣在2003年經歷SARS洗禮,社會反應相當吻合前述羅森堡架構的模式。這次新流感期間,也曾出現囤積物資、少數對罹病或可能帶病族群的標籤化(stigmatize)以及獵巫(witch hunt)的現象,所幸也能回到理性反應。

記取SARS的經驗,台灣公衛體系採取早期部署、接觸追蹤與隔離、嚴格境管的作法,「壓低疫情曲線」(flatten the curve)於醫療體系能負荷的範圍內,以維護醫療體系的運作,一般認為是這波疫情得以控制,並為國際稱羨的主因。

猶記得當年謝博生教授在SARS期間及其後,領導台灣醫藥衛生界及醫學教育界,結合公私體系大量資源,進行各項改造工程(含括一般醫學、PGY訓練及醫院評鑑),其目的之一在預防另一次疫病的來襲。而今功無唐捐,哲人雖已遠,典型在夙昔,誠令人感念。

家庭醫師無庸置疑是民眾健康的守門人,基層醫療更是醫療體系的磐石。設若沒有家庭醫師屹立前哨,台灣如何保持醫療體系的戰力,而免於崩潰?於是,我興起出版專冊的念頭,用以記述台灣家庭醫學界共同走過新冠戰役的軌跡,並作為今年世界家庭醫師日的獻禮。

感謝許多同道的挹注,學會秘書處同仁的戮力協助,不過旬月時日,完成這本專輯。謹以片羽吉光,向所有「走在最前、守到最後」的家庭醫師們致敬!

Post-covid 19的新思維、新生活與新行動

連續多日來,台灣無本土新案發生,這一波新冠疫情或將落底,先前困滯的活動將逐漸復甦。「不求五月桐花開,但願六月口罩摘」,已成為全台千萬人的共同渴望。

未來新冠病毒無論是流感化或另一波再浮現,均已帶給整體社會及醫界諸多的改變。家庭醫師身為照護者、決策者、溝通者、社區領袖與管理者,毋待解封之後,允宜以新思維、新生活與新行動,面對嶄新的局面,乃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證嚴法師法語),也才能贏在未來。

基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共識,我們要深思並維護人與環境、生態的和諧平衡。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地球村的概念提醒我們痌癏在抱,超越畛域與國族,療護所有的病者與家屬。

不斷自我學習,隨時汲取科學新知,才能在倡導「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適時有效地傳遞醫學訊息,增進民眾的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與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由小乾坤到大乾坤,家庭醫師要重新調整自己和四個家庭脈絡-同住家庭、職場家庭、病人家庭和寰宇家醫社群的共處與互動,藉由網路通訊媒體,彌補先前以至近期的疏離(distancing)。

從全球化(globalization)到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to act locally, think globally),讓「台灣走向世界,世界走入台灣」。我們不僅要內省、關注本土醫療模式,也當致力交流,與國際同軌。分享台灣經驗的同時,不忘檢視自身的侷限與盲點。

寫於519世界家庭醫師日專輯付梓前

SARS 傳染病 防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