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20年 走過震殤(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6日電)九二一強震雖然震垮家園,卻激發醫者魂的救人使命,時任北榮急診部醫師高偉峰一腔熱血,連夜搭直升機沿乾涸河床深入第一線,陪伴傷者熬過每個驚心動魄的夜晚,至今依然難忘。
高偉峰現任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教授,也是北醫附設醫院遠距醫療中心主任。他專研高山醫學,曾一年爬20次玉山,擅長在山友登山時,利用網路科技空中會診;對於台北101大樓跨年或台北馬拉松之類的大型公眾活動,他也積極推動設置活動醫療站,防範意外。
時光倒轉回到20年前的九二一,大量傷患在強震襲擊後摸黑湧入醫院,醫護人員顧不得自家災情,在斷水、斷電、斷訊的狀況下全力搶救。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救災紀實」記載,九二一當天從深夜到白天,共有1萬多名傷患接受救治,此後全國醫護人員紛紛投入救災,短短3天內就有50多家醫院派出368名醫師、814名護理人員進駐災區,高偉峰正是其中之一。
●腎上腺素噴發 踩著斷垣殘壁深入災區
「在災區的每一天,腎上腺素都很高!」生性熱血的高偉峰是第一批衝入災區的醫護人員,說起驚心動魄的那一夜,眼中仍閃爍鬥志光芒,當時景物至今仍清晰。
高偉峰回憶,地震過後、天還沒亮,他就直奔台中榮總,當時全台灣的急診主任幾乎全員到齊,商討如何分配救災路線,談妥後他隨即搭上直升機前往南投廬山,他在一天內替傷患看診、包紮後,很快將災民的傷勢穩定下來,旋即趕回台北榮總,準備號召更多醫護人員再次挺進災區。
為了讓救災行動更機動,高偉峰索性自己開車,帶上醫檢師陳弘毅等醫護人員,備好止痛、抗發炎、抗生素等藥品,隔天清晨再次動身,直奔「偏鄉中的偏鄉」南投鹿谷永隆村。
路途中到處是倒塌的房子,中寮鄉甚至有一條街的房子通通2樓變1樓,屍臭味瀰漫。談及此處,高偉峰深深吸了一口氣,彷彿當時的畫面就在眼前。
一行人好不容易橫跨半個台灣,開到深山裡卻發現道路早已被強震震斷,他立即掉頭開下乾涸崎嶇的河床,抵達永隆村。靠著村辦公室提供的一頂帳棚,他們架設起小小的醫療站,除了定點收治傷患,也派出醫師跋涉至病患家中進行巡迴醫療,許多慢性病患者因道路震斷無法回診,眼看「斷藥」在即,醫療團的到來有如及時雨。
當時每一次餘震過後,山間都會瀰漫陣陣土煙,下一秒,驚魂未定的災民們紛紛從屋內、帳棚裡逃出,許多人因驚嚇導致過度換氣症候群,雙手手指痙攣如雞爪,也有骨折、休克的傷者陸續被親友抬到醫療站。
隨著災民情況穩定下來,高偉峰決定轉移陣地,前往鹿谷鄉衛生所,只見老舊的衛生所已經成了危樓。醫療隊只好到災民收容所開設緊急醫療站,號召鹿谷鄉10多名醫護人員一起輪班,提供24小時的醫療服務。
當時許多國際救災與醫療援助湧進地震災區,地震過後,台灣逐步建構社區防災體系,也持續投入消防救災、災難醫療訓練,催生了特種搜救隊、國家災難醫療隊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如南亞海嘯、海地地震、尼泊爾地震、311日本地震、印尼龍目島地震等。
這場地震更讓高偉峰體認急診醫學重要性,居安思危,他也看到日常生活中潛藏的人為災難,呼籲政府應比照美國,在法令中明訂大型活動主辦單位必須在活動現場備有醫護團隊,並且事前擬定災難應變方案,不僅能避免如八仙塵爆的災難發生,同時累積救災經驗,在天災降臨時即時應變,展開救援工作。
●當災難發生 就是急診出動之時
「當災難發生,就是我們出動的時候」,康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郭健中,也是九二一當天進駐災區的醫師。20年前他還是北榮的菜鳥總醫師,出於急診醫師的天性,天還沒亮就趕回急診室報到,和同是總醫師的支伯生帶著一車醫護人員和物資前進台中東勢。
郭健中說,東勢鎮災情慘重,到處是倒塌、龜裂的房屋,他們沿著蜿蜒山路到了台中市和平區的和平國小,聽說前方通往谷關的公路已經震斷,沿路入目的民宅盡是2樓變成1樓的斷垣殘壁,空氣中瀰漫屍臭味,災民在和平國小操場避難,醫護人員在走廊擺上幾張桌椅,架設起簡易醫療站。
白袍配短褲、腳踩拖鞋,郭健中就這樣一連穿著好幾天,連夜替患者處理外傷、感冒以及因地震粉塵誘發的氣喘。沒有患者上門的時候,醫療隊把握時間舉辦急救訓練,教災民如何止血、包紮、消毒,並且輪流扮演假傷患,演練災難現場逃難、急救的正確觀念。
郭健中說,災後在和平國小待的這些日子,是他一生難忘的經歷,更加體認到急診醫師的重要性,毅然決然走上急診道路。
隨後,他在岳父身上看到高齡社會的另一種災難──長期照顧失能者的重擔,因此赴加拿大上課並考取健身教練證照,急診工作之餘,也擔任銀髮健身房的教練,將觸角伸進長照體系,幫助失能、坐輪椅的長者透過肌力訓練改善或減緩失能。回想起來,九二一震災的經驗,是他醫師生涯的重要啟發,難以磨滅忘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