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改變制度的困境,讓我們對醫師更有信心
2014年,是我一生八十六年以來,健康最灰暗的一年。從發現肝腫瘤,到經過開刀切除後的復原,身體機能每況愈下,經常出現胸悶的情形,以前只有高血壓的問題,吃藥控制即可。但是心臟問題非同小可,當然不能輕鬆以對。開刀後的二個月,自己覺得胸悶的次數愈來愈頻繁,不舒服的時間也愈來愈長時,決定回去原開刀的醫院,讓國內心臟內科知名的醫生檢查評估,看看我的狀況該如何處理較為適合。
醫生一開始先讓我自費做了「心臟超高速電腦斷層檢查」,看過報告後覺得沒有立即處理的必要,可以採服藥的方式繼續觀察。但是經過三個月的追蹤,我自己覺得胸悶的情形並沒有任何改善,不舒服的狀況已讓我的生活嚴重受到影響,因為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發作,發作時會嚴重到什麼程度,我每天生活在這種擔心害怕的恐懼之中,真是痛苦不已。2015年初的門診,我向醫生陳述我的病情,醫生又幫我安排「心肌灌注掃瞄」及「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希望能有效的找到病因。其實以我的年紀,患有心臟血管疾病算是很正常,我也能夠坦然面對。只是導致我嚴重胸悶的原因是什麼?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這才是我找醫生的目的。
檢查結果出來,醫生認為血管雖然有阻塞,但以我的年紀來看,是合理、正常的範圍,他覺得不必要做心導管,還是以藥物控制即可。果不期然,這個農曆年我過得很辛苦,我不曉得醫生休假期間,萬一我撐不下去時怎麼辦。所幸勉強撐到過完年,我回去門診,醫生問診後沒有調出我之前的病歷跟檢查報告,又幫我開了一張斷層檢查的單子;由於我自己本身是一個對醫療很謹慎的人,我回家查看之前的記錄,照醫生的做法,我等於半年內要做二次。於是我打電話去醫院請教醫生,密集做這種檢查是可以的嗎? 對身體不會造成其他的損害嗎? 此時醫生才警覺到似乎有點疏忽,便停止這次的檢查。
由於這個事件,我對這位醫生失去信心,也感到失望。雖然很多朋友都向我推薦這個醫術高明的醫生,但是我對於他處理病患的問題,不知是過度自信,還是個性使然,我就是沒有辦法再信任他。於是我又換了另外一家醫院看診,醫生看過我之前的檢查報告,評估後就決定要幫我做支架。坦白說,我不是因為這個醫生願意幫我做支架,就覺得他是一個好醫生,而是至少他比較能夠用同理心去了解我當下的感受,想幫助我解決問題。結果很遺憾的,支架做了之後,胸悶的問題並沒有解決,還是持續的發作,醫生也找不出原因在那裡。
之後,我回去找了那位知名的醫生,跟他聊了我目前的狀況。他聽到我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而跑到別家醫院做心導管時,心情沮喪了許久。他說他自己是個教授,他在教導學生時,醫術與醫德之間的拿捏,是最難教給學生的東西,要怎麼表達讓病患了解,又要取得病患的信任,實在很不容易。如果我一開始就表達想要做支架,他是這方面專業的醫生,應該就可以適時的解釋這種手術對他並不是困難;但問題是根據他專業的判斷,我的情形暫時沒此必要,想不到因為彼此沒有好好溝通,反而失去病人對他的信任,這才是對醫生最大的打擊。
經過此事,我慢慢能體會是台灣的醫療制度出了問題,有時候一個醫生一個上午或下午的門診,要看一百個病人;醫生是人不是神,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如何去關注每一個病人的情形?怎麼會有時間查看病人之前的病歷?面對病患過多的問題怎麼會不感到心煩?這樣的看診發生疏失的確在所難免。問題是目前台灣的健保制度下,有些醫院的經營對策就是鼓勵、甚至強迫醫師增加門診量,而這才是台灣的醫師所面臨的困境。如何讓醫生能夠減少看診量,提高醫療品質,而又能維持合理的收入,這才是制度該解決的問題。同時,在目前這種制度仍然無法改善之前,醫病之間唯有保持良好溝通,將心比心,互相包容,才能減少醫療疏失。
我多麼希望這位對我失望的好醫師不會因為我的作為而沮喪,但我更希望這位醫生的工作環境可以改善,使他能夠做良醫可以做的事。
(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6/10/21)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平台/同理心病人的感受,讓症狀獲得改善!
醫病平台/資訊時代裡的優築生命之道:預防暴戾之氣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4醫療奉獻獎得主)由移植領域到精準醫療 大醫無我 救人第一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6醫療奉獻獎得主) 仁醫懷抱信仰 面對、學習、戰勝病毒
醫病平台/「下一代的主人翁」需要真正的朋友
醫病平台/從英勇捨己救人的鄭達志醫師談起
醫病平台/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
醫病平台/永久植物人狀態病人之醫療照護決策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590號民事判決簡評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5醫療奉獻獎 特殊醫療貢獻獎 從肝臟移植到Covid-19 跨域迎戰新病毒
醫病平台/讓人難以割捨的「臨終凌遲」,解套的關鍵在我們每一人
醫病平台/ 暴風雨後對生命的領悟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辣就血便竟是大腸癌末期!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癌,原來是忽視這個重要因子
「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 看醫奉獎得主疫中守護台灣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二):腫瘤——惡性?良性?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
醫病平台/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06醫療奉獻獎得主) 張開天使羽翼 楊婕妤呵護愛滋與移工寶寶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03醫療奉獻獎得主)深入全台300多個鄉鎮 陽明十字軍推廣人文醫學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1995醫療奉獻獎得主)愛滋、SARS、Covid-19 三大戰疫搶救人命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醫奉獎開啟「善的循環」 醫路永續傳承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忠實記錄醫奉獎得主 如何為民眾而戰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永續才能創造可能 為醫療繼續努力
醫病平台/ 末期病人DNR 的決定
醫病平台/ 如果沒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否每人死亡前均要接受心肺復甦術?
醫病平台/塞翁失馬
我的經驗/被醫師宣告只剩一周的生命!面對肺癌末期 這樣做我撐過來了
醫病平台/眼底的光
醫病平台/ 病人的「代言人」——家人在醫療決策中的角色
醫病平台/ 關懷、照顧病人,讓病人更安心
醫病平台/ 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猜你喜歡
慟!朱俐靜積極對抗乳癌2年 家人證實病逝
獨/換肝名醫陳堯俐出走彰基 轉戰中台灣這家醫院
重症醫列3點證明「猴痘已加速進化」! 揭8個感染徵兆:發燒先出現
猴痘結痂後還會傳染!專家點名「3種人」危險性高 發燒、頭痛、冒紅疹當心
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招方法有效改善貓咪愛咬人行為
行動力不再靈活?營養師:用羅望果、薑黃保養舒適行動力
這波猴痘侵襲40到50歲 科學家:停打天花疫苗是主因
預防猴痘感染,衣服到底該怎麼洗?美CDC有指引
被小黑蚊叮癢又腫!醫授3招自救:這時段最容易成目標
康復者宣言/防疫好習慣 同住家人沒被我傳染
貓咪亂尿尿怎麼辦?別再說是在報復主人了!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
穩定血糖,再打肺炎疫苗?! 錯,慎防致命肺炎入侵,高危糖友宜先接種疫苗再控糖
超噁男友「內褲重複穿、垃圾爬滿蟲」 她崩潰喊:愛不下去
1顆普拿疼殘留體內5年?藥師建議「服止痛藥5不原則」
新冠邊境仍管制 疾管署照提醒猴痘44個高風險國
服用事前避孕藥就不用戴保險套?長期吃易得乳癌? 破解「7大QA」...10類人不適用
剷肉甩油 享瘦妙招/運動+飲食控制 父子健康瘦
健保部分負擔何時上路? 陳時中:目前沒有考慮
拒絕接種並非新鮮事!醫師:反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
老婆確診後性慾變強讓他嚇到 網歪樓留言:少子化有救了
台灣芒果在澳門驗出新冠病毒 食藥署長:很不合理
剷肉甩油 享瘦妙招/夏天走步道 流汗又瘦身
該不該送親人去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身為長期照護者該扮演什麼角色
7月起「脊椎骨水泥」納健保給付 一年約4300名病患受惠
醫親揭女性小便「正確方式」 網驚:已經錯很久了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辣就血便竟是大腸癌末期!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癌,原來是忽視這個重要因子
芒果輸澳門檢出新冠病毒?業者不解、認為難追查
染猴痘怎麼洗衣服? 羅一鈞:不混洗、一般洗衣精即可
剷肉甩油 享瘦妙招/正確吃、適當動 小胖妹變窈窕女
3類降血脂處方藥恐傷肝胰 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
張慶光/銀髮宅經濟大起 樂齡十大熱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