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什麼是低GI飲食?營養師教你外食「GI搭配法」,食物加「1味」可降GI值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有時,死有時…基督徒醫師這樣引領臨終病患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基督教信仰視死亡為通往更豐盛、榮耀生命的得勝通道。死亡是通向永恆的途徑。
基督教信仰視死亡為通往更豐盛、榮耀生命的得勝通道。死亡是通向永恆的途徑。
圖片/ingimage

編者按:宗教信仰幫忙許多面臨生命末期的病人與其家屬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這次連續兩星期共有六篇文章,介紹基督教、天主教與佛教對生命末期的看法。第一星期是來自基督教的一位醫師、一位後來成為牧師的醫師以及一位天主教修女兼護理研究所教授;第二星期由一位篤信佛教的醫師、一位佛教法師以及一位天主教轉為佛教的安寧照護志工分別執筆。這些作者都對生命末期的安寧照護有深入的研究。我們希望這種深入的探討,可以幫助醫師與病人了解與自己不同的宗教,而在最困難的病人生命末期,溝通得更順暢。

「因為對我來說,我活著,是為基督;死了,更有收穫!」(聖經新約腓立比書1章21節)

「在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聖法蘭西斯禱文)

死亡的權勢

對死亡的恐懼普遍存在於世界各民族。華人社會對死亡的忌諱也很多,我們常看到建築物樓層或旅館客房的編號刻意避開「四」;餐廳服務人員在報顧客人數時,以「三加一」代替「四」。

聖經也提到在耶穌基督戰勝死亡之前,人「最後的仇敵就是死亡」(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15章26節);死亡是「毒刺」(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15章56節)。

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

聖經談到死亡時說:「人人必有一死,死後有上帝的審判。」(聖經新約希伯來書9章27節)基督教信仰通過相信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確立永生的信仰。就如基督教初期最有名的傳道人保羅所說:「死亡被消滅了;勝利已達成了!死亡啊!你的勝利在哪裡?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裡?」(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15章54-55節)

生命的連續性

基督教信仰視死亡為通往更豐盛、榮耀生命的得勝通道。死亡是通向永恆的途徑。所以視死亡為朋友而非敵人。

「死亡」乃是生命旅程的轉繼點。「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進入更美的家鄉「天堂」的入口、起點。人在這世上的日子,算是出外旅行,最後總是要回家。聖經說:「你們在世上是寄居的,是旅客。」(聖經新約彼得前書2章11節);「承認他們在世上不過是異鄉人和旅客。」(聖經新約希伯來書11章13節)

持平看待兩段生命

基督徒雖然渴慕天堂的家,卻不忽視在世上的生活。基督徒相信生或死操之上帝,不宜由人操弄。「生有時,死有時」(聖經舊約傳道書3章2節),不能因為嚮往天堂生活,而以人為方法縮短在此世的日子。保羅說:「因為對我來說,我活著,是為基督;死了,更有收穫!可是,如果我活着能夠多做些有益的工作,那我就不曉得該怎樣選擇了。我處在兩難之間。我很願意離開這世界,去跟基督在一起,那是再好沒有了。可是為了你們的緣故,我更該活下去。」(聖經新約腓立比書1章21-24節)

基督徒相信再苦難的日子也有上帝的用意與美好的安排,意即苦難是一種「包裝的祝福」。所以保羅上面講的那些話,也適用於絕症末期或處於極度困境的基督徒身上。近年出版不少勵志小品文的基督徒作家施以諾,以他父親施達雄牧師的經歷見證此信仰。施達雄牧師因身體不好,必須靠呼吸器維生。此情況使他情緒低落到無法禱告、看書。有一份資料描述此種病人很容易變成一個只能「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病人」。施牧師看了此資料,心裡難過,難道上天留他繼續活在這世界,就是等吃、等睡、等死嗎?雖然必須靠呼吸器,但他相信上帝讓他繼續活著必然有其理由。因此他向上帝祈求,求上帝繼續使用他,成為「等候」上帝聲音的「一等病人」。於是他開始恢復禱告、讀聖經的生活,並把所讀的心得寫下來,透過網路與教會裡的人們分享。後來將那些文章集結出書,「心靈快餐」就是這樣一本由戴著呼吸器的病人所寫的書。

基督宗教對臨終病人及死亡者的宗教禮儀

臨終禮儀:天主教與東正教之臨終禮儀大約相似,包括和好聖事(告解)、傅油聖事(抹橄欖油)、聖體聖事(聖餐)。基督教(改革宗)對臨終信徒,一般並無特殊的臨終禮儀,牧師及教會的會友可視須要前往與臨終者及其家屬一起禱告、讀經、唱詩歌。

對死亡者的禮儀:天主教在此方面有守靈祈禱、入殮禮、殯葬彌撒、做七彌撒(追思彌撒)等。基督教方面有入殮禮拜、告別禮拜、安葬禮拜等。

對哀傷家屬的信仰輔導

基督教信仰認為人一切所有,都是上帝所賜。人只不過是管家,不是擁有者。舊約聖經的約伯記述說約伯一夕之間,喪失所有十個兒女及一切財產。此時約伯「悲傷地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剃掉頭髮,伏在地上敬拜,說:『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上主的名應當受稱頌!』」(聖經舊約約伯記1章20-21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出兩點,首先要了解「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剃掉頭髮」是極強烈的憂傷情緒表露。也就是說基督教信仰鼓勵信徒適時宣洩憂傷之情,不要強忍節哀。其次,在適時適切宣洩憂傷之情的同時,也不忘從信仰支取力量,提醒自己:「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約伯記2章緊接著敘述約伯的三個朋友來看他。這三個朋友看到約伯的景況時的反應是:「就放聲大哭,悲傷地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又向空中,向自己頭上撒灰塵。然後他們跟約伯坐在地上,七天七夜不說一句話,因為他們看見約伯的痛苦那麼深重。」(聖經舊約約伯記2章12-13節)這三個朋友所做的,非常符合現代哀傷輔導所強調的「陪伴」及「同理心」原則。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1章記載耶穌的好朋友拉撒路死了,耶穌去他家看他的兩個姐姐的經過。耶穌看到馬大和馬利亞兩姐妹在哭,「耶穌哭了」(聖經新約約翰福音11章35節)。耶穌是「跟哭泣的人同哭泣」(聖經新約羅馬書12章15節)。除了與她們同哭泣,還向她們見證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聖經新約約翰福音11章25節)說了這些話後,約翰福音11章38-44節記載耶穌使拉撒路復活。

從上面兩段聖經,可點出對哀傷家屬的信仰輔導,包括作伴:去與哀傷家屬作伴;一起哀傷:以同理心與哀傷家屬同哭泣,使哀傷家屬及安慰者適時適切宣洩憂傷之情;存盼望:使哀傷家屬再確立復活的信仰,存盼望將來會再相聚;活在心中:與哀傷家屬回顧死者的信仰優點,使死者重新活在家人心中。

「揚帆而去」這一首詩是以基督教信仰背景為基礎寫的(原著是英文詩,作者不詳)。詩境一方面表明生命的連續性,同時也說明親人及朋友,無論是先去或後走,都要在彼岸再相見。此詩常被用來撫慰哀傷家屬,摘錄如下供參考。

揚帆而去

我佇立在沙灘邊緣,一艘帆船在清晨微風中緩緩駛過,航向大洋,

那是美的形象,那是生命。

我看著它消失在地平線外,身邊有人說:已經走了要到何處去?

只不過離開了我的視線,它的主桅仍高高在望,

大船總是有力載得動它的客貨,

它只駛出了我的視野,而非消失了,

此時此刻,我身邊的人是可以說:它走了,

但將有其他的人會在地平線的另一端看它出現,

會看著它歡呼起來,它來了。

宗教諮商經驗分享

一對恩愛老夫妻,先生已90歲,妻子85歲。他們子孫滿堂,事業、經濟也穩固。過完結婚65週年紀念沒多久,妻子覺得排便不太正常,於是由兒子安排腸胃科看病。檢查結果是大腸癌,而且已經有轉移。先生和子女們商量後,因擔心妻子會承受不了,希望不要讓妻子知道病情。這讓她的外科主治醫師很為難。究竟要如何解釋手術後的後續化療

因為沒有告知真正病名,又要接受化療,導致醫療人員及家人面對病人時,都有點心虛、尷尬。病人變得情緒不穩,比較容易發脾氣,和她平常溫和、有耐心的作風不一樣。她的外科主治醫師知道本人是精神科醫師,是病人多年的朋友,又都同樣是基督徒,建議找我諮商。經與她的家人詳談後,家人同意由本人設法告知病情。因她體力衰弱,所以我是去她家訪談。

在與病人幾次談話過程中,可以感覺病人早已多多少少意識到自己的病之嚴重性。只是她和家人雙方都不願意說穿,卻反而形成緊繃的壓力。我和她談起她過去在教會裡的美好見證。也談到大家都用心為她代禱,期待恢復體力後她能再回到團契參與活動。然後她提到她所承受的身體不適,問我這種治療的必要性,能否不要此種治療。我告訴她這是她的醫療團隊經過仔細考慮後,認為比較合適的治療。我告訴她,雖然她的大腸病理報告不是良性的,經過化療,仍然可改善。我和她一起禱告,讀聖經。我特別與她分享「生有時,死有時」(聖經舊約傳道書3章2節),及「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上主的名應當受稱頌!」(聖經舊約約伯記1章20-21節)。我鼓勵她在禱告中,將心裡的感受全盤向上帝吐露。不放棄對醫療的希望,但也要預備自己回到上帝的身邊。經過多次會談,她從起初的不甘心,逐漸能面對事實。她說已準備好隨時回到上帝的地方,並能平靜交代後事。

三個月後她過世了。在這過程中,我每次和她談完後,會留下一些時間與她先生談話。所以是同時進行病人與家屬的諮商。病人離世對她先生當然有很大的影響,但先生從對上帝來的安慰及信仰團體的支持下,順利走出來。

(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

化療 安寧照護 大腸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