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標準病人與真實人生
很多事情必須要反覆在假人身上練習,因為學長說:「放NG(指鼻胃管)的contraindication(禁忌症)是哪些?一定不要放的,要不然一支就是三千萬,最近急診又有發生放到肺的。」藉由OSCE練習是好是壞?透過擬真假人練習技術,道德上我們似乎進步了,但強調客觀和標準病人,我們好像越來越遠離真實的病人了。醫學生一直在課本、文字或練習中認識到並背誦各種「典型」表現,卻在病人身上辨識「變異」,並發現疾病的典型表現在世界上可能還比較少見;若病人的症狀非常「典型」,反而會讓人覺得很稀奇,也許還能寫份個案報告(case report)。
在重症且沒有家屬陪伴的病人身上進行侵入性處置,如在加護病房的病人身上放置中央靜脈導管,可能比在病房裡壓力來得小。可是為什麼現在做什麼處置,都會擔心出問題呢?值班時的壓力為何如此強烈?害怕家屬抱怨、投訴,或者被家屬認定是我做了什麼事情讓病人病情變化,時常發現他們在辨識我識別證上的名字,值班時的醫病關係相對短暫、臨時且不穩固,對雙方都不是舒服的情境。
聽同事說,現在的內科醫師,除了有較多介入性處置的心臟科、胃腸科頗為熱門外,也有人願意走重症醫學來守加護病房。加護病房環境比病房單純,是個「乾淨」的地方(雖然反而常見院內感染的多重抗藥性細菌),病人多半在沉睡,家屬只在固定的會客時間出現,少有干擾醫療實作的外在因素,但與病人溝通的時間也減少許多。
大老總愛強調醫病溝通,但大家都沒有留時間跟病人溝通,總是能少說幾句、就少說幾句,因為多說多錯。教學的醫師說:「病歷已經不重要了,雖然以前大老說病歷很重要,現在就只是為了評鑑。但還是每天要寫,不要copy and paste(複製貼上),因為被告的時候,查封複製病歷的時候,你就來不及改了。」學院裡透過OSCE的客觀測驗,建構標準的病人,臨床則透過病歷寫作建構合法的醫療實作想像。真正花費在病人身上,了解病人對治療期待和意願的時間剩下多少?在鼻胃管、中央靜脈導管、心肺復甦術、導尿管、氣管內管之間打轉的日子,筆者疑惑醫療到底又是什麼?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病平台/新型菸品的危害——如何察覺孩子使用電子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病平台/新世代的菸草戰爭——誤信加熱菸安全,「升高健康風險,更難抗拒菸癮」
醫病平台/吸菸與健康危害
醫病平台/ 說服不想開刀的病人——病人自主與醫師責任
醫病平台/ 給予醫療建議與尊重病人自主之拿捏
醫病平台/ 如何在臨床實習重溫醫學人文教育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醫病平台/鼻咽癌化療衛教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醫病平台/發現新生命是病人和醫生共同的生命故事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中醫師的愛在偏鄉迴盪 巡迴醫療20年服務兩百多萬人次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的挑戰與未來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現況與展望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老老照顧…70歲顧80歲 有愛扛不住
擬洗腎前認識換腎 晚期肺癌實證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