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心靈MSN/別帶給病人父母壓力

元氣周報

陳豐偉
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非報系
陳豐偉 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非報系

【元氣周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偶爾會有以下對話——

醫師:「你的大腦生病了。」

病人大驚:「憂鬱症不是心靈的疾病嗎?」(然後用雙手在胸口比個心型)

「憂鬱症是大腦的疾病。」醫師篤定地說。

「可是我是用心在思考!」病人說。

「如果用刀在你的大腦刺個洞,你還能再思考嗎?」

許多人認為精神疾病是「心靈」、「想法」的問題,常順口對病人說:「你不要想就好了。」這等於說病人意志力薄弱,反而對病人帶來更大傷害。而對於年紀較輕的病人,父母的親朋好友常七嘴八舌地提供教養的建議,意味著如果父母多注意、少給壓力孩子就不會生病了。

這些隱涵著指責父母「應注意、未注意、沒做好」的話,常會讓父母傷心、自責,加深他們的罪惡感。

最鮮明的例子,是在四、五十年前,歐美國家還有不少人認為精神分裂症跟扭曲的家庭互動有關,試圖探究病人小時候在家裡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因為子女發病無助無望的父母,還得面對外界質疑,很難不瀕臨崩潰。

在兒童、青少年累積發生率5%的過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症狀,父母教養小孩帶來的壓力,遠超過同年齡、沒有過動症狀小孩的家長。要擔心小孩的閱讀能力、學業成績是否下降,要接來自學校老師、安親班的輔導電話與約談。有時小孩在親友、公婆面前做出「不乖」的行為更是尷尬。

這時,如果有好心的親友團,當著父母面前說:「你們是不是在家裡都沒在教?」「是不是你們吵架影響到小孩?」「不要急著吃藥,要先看看是不是家裡環境或教育方式有什麼問題。」父母這時可能會當場淚崩,或躲回家裡偷偷哭泣了。

的確,父母教養與環境互動,都有可能影響過動症狀的表現,但諸多研究也都證實,過動症跟「基因」與「基因的表現」高度相關。不在教育現場的旁人略帶質疑的話語,常會讓父母含冤莫白。而壓力導致的焦慮、憂鬱,往往會再惡化親子關係,對小孩也沒什麼益處。

現在三、四十歲的父母,普遍有上網能力。小孩有什麼狀況,煩惱的通常是資訊太多,不知道如何取捨。想給父母一些建議,也說不定父母早就在網路上看了上萬字。太多不明就裡的評論,只會讓父母更退縮,更不想跟其他人提到自己的小孩。

對病人父母最有幫助的,應該是「家長團體」吧。身歷其境的家長們一起追求資訊、交流經驗、彼此支持。父母才是第一線面對、處理小孩疾病的主體,我們應該給予他們力量,避免在關心的語言中造成傷害。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