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米酵菌酸有多毒?全面性細胞死亡,最快一天內發病致死!衛福部關鍵4大QA教你自保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當病患要求醫師 加我為臉書朋友

元氣周報

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非報系
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非報系

【元氣周報/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朋友的女兒在英國修博士學位,一向和台灣的家人保持密切聯繫。去年12月底,在電話裡告訴朋友說要出門買耶誕禮物,之後就沒有消息。當天晚上,朋友剛好上女兒的臉書(facebook),發現女兒的同學在臉書裡留言急著要找他,說他女兒急診住院開刀。

朋友非常震驚,火速飛到倫敦,發現女兒已在醫院接受緊急開顱手術,把硬腦膜下腔的血塊取出。推測可能是耶誕節將近,人潮洶湧,女兒在倫敦地下鐵入口被擠倒,造成腦外傷,昏迷不醒而被送醫,幸好身上有學校證件,得以聯絡同學,再經由臉書找到女兒的在台家人。手術成功,經過幾個月的復健,朋友的女兒完全康復。

朋友的女兒福大命大,也讓我見識了臉書的正面威力。在醫學期刊上也有急診室醫師對失憶且行為怪異的病患,經由臉書而查出其家屬的案例。

近年來,各種的社交網路崛起,如噗浪、推特、部落格、電子郵件、skype和YouTube等,令人應接不暇,其中以臉書的影響層面最大。

臉書使用真名和真實個人資料,雖然可選擇只與朋友或是與公眾分享個人的看法、意見、文章、相片和影片等,但最大的問題還是隱私權。如果選擇公開分享,當然毫無隱私可言。

而且在社交網路上書寫有時會讓人有無所拘束的假象而暢所欲言,因此在彈指送出內容之前,需小心檢閱,以免日後困擾。

即使是選擇限定只與朋友分享,例如與50位臉書上的朋友分享,但每位朋友又有他另外50位朋友,所以其實可能會與2500位潛在性朋友分享。

例如一位朋友在他的臉書上貼上我們聚餐的相片,另一位久未見面的朋友透過臉書分享也看到了我們的相片。這種分享不見得都是愉悅的,如某位醫師在新年酒會上喝得酩酊大醉,相片被其朋友貼上臉書,若被上司見了可能會影響其升遷,病人看了則會損其專業形象。

那麼,當病人在醫療工作人員的臉書要求成為朋友時,是否要接受呢?美國醫學會認為不要把醫療專業和個人生活混在一起,因此最好不要接受此要求,當然多年的醫病關係演變為好友則另當別論。

有些社交網路非常務實、方便又省錢。例如電子郵件已成為許多人工作和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位朋友念大學的女兒回家很少和父母聊天,朋友只得上女兒的臉書去了解她的生活動向。Skype更是國內的阿公阿嬤與國外的孫子們維繫親情的視訊。

當今的年輕人出生、生長在網路年代,社交網路對他們而言是再自然不過之事,中老年人卻得重新學習,因此不妨去上課或向年輕人討教,選一兩個易學的社交網路,以便分享科技的好處。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2012/04/22 聯合報】

復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