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那些人』心裡在想什麼

書名:《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BR>
作者:姚建安<BR>
出版社:大塊文化<BR>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9日<BR>
書名:《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 作者:姚建安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9日

【摘自《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作者姚建安,大塊文化出版】

這幾年,我們在台灣科技大學開設「臨終關懷與生命教育」課程,開學第一天,我總會問年輕的學生:「你們對這個課程有什麼期望?」

有人說:「我想知道『那些人』心裡在想什麼。」

「那些人」指的是病人,跟「我」無關。

也有人說:「沒什麼期望,正好有空堂才來修。」、「法師慈悲,不會當人!」無論最初這些孩子,懷抱著怎樣的動機來選修這堂課,都沒關係,我們有機會一起學習,都是珍貴的機緣。

有一位學生,在課堂中做過生命回顧之後,上台說:「我做了生命回顧後發現,以前我都會為了死黨跟我媽媽吵架,可是現在我發現,那些死黨都不在我身邊了,一直在我身邊的,是我媽。」

有位女同學,高中時母親過世,學期結束時,她上台報告:「自從媽媽離開,家裡只剩下我、爸爸和弟弟,沉重的悲傷一直揮之不去。從此,我想盡辦法避免回家,能不回去就不回去。這學期選修臨終關懷與生命教育之後,我發現跟爸爸、弟弟能談的話題變多了,我能在家裡待久一點了。我決定,要多關心弟弟,多聽他講話,也要多關心爸爸。我已經失去媽媽,不能再失去爸爸和弟弟。」

有時候我們帶領學生做角色扮演,有人演病人、有人演醫生。我曾在病房照顧過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人,是俗稱的「漸凍人」,這樣的病人越到後來,全身都不能動,只能微微張嘴、眨眼,無法說話。

我讓一位男同學扮演漸凍人,這位男生躺著,每當有人進來看他,因為不能說話,只好想辦法擠眉弄眼,表情非常逗趣。演完後,我們問他:「你演漸凍人,有什麼心得?」

「天啊,好痛苦、我好想哭喔!我想我終於懂得漸凍人的心情了……」

有一次,課程主題是病情告知,由學生分別扮演醫師和家屬。

家屬問醫師:「我媽媽很生氣,她覺得自己這麼年輕就生病,很不甘願,醫師,怎麼辦?」

「她要這樣想呀:很多人跟她一樣生病啊,她還可以吃東西,人家比她更嚴重。」

「不是吔,你看整個病房,就屬我媽媽最嚴重!很多人比我媽媽年輕,也沒事;很多人比我媽媽老,還是很健康啊!為什麼是她生病?」

醫師隨口回答:「那肯定是她上輩子做了很多壞事!」

全班哄堂大笑。

年輕的生命,似乎離死亡好遠,但其實「那些人」常常就在我們身邊。當面臨死亡,如果我們心中有力量,知道如何因應,知道今生我們已盡力,知道未來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生老病死的苦,就不一定還是苦。

關於《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

書中透過不分男女老幼的18種感動,讓讀者看到宗教的生命智慧,釋放出人生最後的圓滿。從臨終病人最常見的「死亡恐懼」開始,順著病人與其家屬心靈的轉折:不捨、心願未了、自我尊嚴的傷害、自我放棄、對安寧緩和醫療認識不清。

漸凍人 安寧病房 運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