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作者姚建安,大塊文化出版】
「生病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變化都不太一樣,妳可以跟醫生說,他們會盡最大的力量有效的幫忙。但還有一個藥物不太幫得上忙的部分,是屬於心理層面痛苦的減輕,主要就要靠自己了。這裡的醫療人員、師父及志工叔叔阿姨都很樂意協助,但最重要的還是妳自己。只有正確的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反應和感覺,找到內心的平安,才不會那麼辛苦喔。」宗教師坐在床邊,溫柔的握著美茵的手。
16歲的小女生美茵,生病前,一雙明媚眼睛如秋水般動人,後腹腔橫紋肌肉瘤數年折騰下來,加上肺、肝、骨盆、腦的轉移,影響視力外,發燒、疼痛、腹脹、嘔吐、心悸、喘、泌尿道感染小便不順、有時還需靠脊椎注射藥來止痛……美茵的眼神讓人不忍多看一眼。
「我還年輕,我一直是資優生,為什麼會是我得這種病?」
「是因為我生病,而使爸爸感覺厭煩,不要這個家,不再理會我們嗎?」
「媽媽和妹妹將來怎麼辦?我們家的房貸怎麼辦?這個病,會不會害媽媽和妹妹以後要流落街頭?」
處理不了的家務、掛念,加上如江河日下般失控的病情,情緒極度反覆。每次發洩激烈的情緒後,又導致生理反應越發失控,疼痛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針劑藥物無效,美茵經常處在因疼痛哭鬧不休,大發脾氣,事後又和媽媽抱頭痛哭說對不起、生氣的無奈循環中。
她也不想這樣。
安寧團隊想盡辦法要幫美茵,她卻像負傷抵死相拼的歇斯底里──
半夜,美茵會狂按床頭的護士鈴,會突然無端要求重做心電圖、驗血,或各種她想得到的檢查;會故意從床上滾下來,求媽媽讓她死了算了;會用惡毒的言行趕走媽媽和妹妹,然後蒙頭痛哭發抖,害怕連媽媽和妹妹都不要她了。
視神經因癌細胞壓迫導致失明了,美茵整個人沉寂到對誰都不理不睬。
「孩子啊!」從美茵住進安寧病房,一路呵護照顧她的資深護理師,天天只要有空,就轉來看看美茵,輕輕的撫摸著她的額頭,不管美茵反不反應,都和她說說話:「生病的人,並不是因為過去做了壞事,遭到懲罰所以生病。生病有很多原因,比如感冒是因為不小心著涼,有些疾病則是因為沒有注意健康的習慣。」
「癌症則是因為細胞產生突變,變化成很會分裂的類型,這種分裂會重創到我們身體,以癌細胞本身來講,就是不斷在分裂、不停的侵蝕我們的健康,所以心裡不要自責是不是做過什麼壞事,知道嗎?」
安寧病房的護理師覺得此時可能靈性照顧對美茵很重要,於是問美茵媽媽家族的宗教信仰,「佛教吧,美茵從小就跟著奶奶四處進香四處拜。」於是安寧團隊就請宗教師幫忙「打頭陣」,其餘的團隊成員則在旁邊幫忙處理所有的疑難雜症,希望讓美茵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能夠過得很平安、順利,也讓單親的媽媽不要太難過、自責,畢竟還有妹妹需要媽媽以後的照顧。
關於《聽診器與念珠》一書
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常接到已逝病友家屬的感謝函,謝函內容被提到最多的是「宗教師」。他們非常感恩,親人在最後一段日子,能遇見病房的臨床宗教師,讓病人能放下世俗的煩惱,圓滿往生。
書中透過不分男女老幼的18種感動,讓讀者看到宗教的生命智慧,釋放出人生最後的圓滿。從臨終病人最常見的「死亡恐懼」開始,順著病人與其家屬心靈的轉折:不捨、心願未了、自我尊嚴的傷害、自我放棄、對安寧緩和醫療認識不清。
佛教說:人在死亡的過程,會面臨四大分解,書中姚建安醫師以臨床上的實證醫學,印證了真的有這四大分解在臨終病人身上發生。生命中有很多的不確定,唯一確定的只有死亡,但對於能確定的事,大部分人還是張惶失措,遑論未知的死亡。
每個人都希望死於平靜與圓滿,在生命轉彎時,宗教師讓病人及其家屬,看到靈性上的困擾與難割難捨,幫忙推開這扇罣礙之門的,往往就在宗教師言談間的四兩撥千斤。
在臨終或危機時刻,很多人只看到眼前一小部分,而無法看見生命的全部,因此痛苦接踵而來,不但自己痛苦、全家人或整個家族跟著受苦,本書可以幫大家覺察、引領深思、回味再三之處。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