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術式為父執刀 他的手術讓全美第一梅約診所都肯定
【文、圖/摘自好人出版《世上最快樂的工作》,作者杜元坤, 謝其濬】
臂神經叢手術的開創者
手術室裡,眾人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杜元坤執刀的雙手。
透過顯微儀器,杜元坤細細修補直徑在0.01mm以下的神經,用來縫合的線,比頭髮厚度的百分之一還細,難度可比在米粒上雕字。
病人是一名三十歲的男性,七年前,他因為車禍重傷,右手從此失去知覺,向各大醫院的神經外科求助,都被宣告「無法治療」,直接退掛號,他曾經一度沮喪到想自殺。後來,這位病人找上義大醫院,杜元坤拍胸脯保證:「沒問題,我能夠讓你的手可以再活動,也能讓你拿東西。」讓他在絕望中重見曙光。
杜元坤為他做了臂神經叢重建手術,再配合術後密集復健,半年後,病人原本癱瘓的右手重新開機,生活自理已經完全沒有問題。
臂神經叢,由第五、六、七、八對頸椎神經,及第一對胸椎神經所構成,人類所有的上肢動作,從動手指到抬手臂,都是由臂神經叢控制。成人最常見的臂神經叢損傷,多半是車禍或是從高處摔落的嚴重外傷。而臂神經叢手術,屬於神經損傷的治療與重建,一般多是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醫師才會做的手術,杜元坤是骨科出身,卻能成為臂神經叢手術的權威,他又是怎麼辦到的?
跨足臂神經叢手術契機
杜元坤的「跨界」,始於他擔任總醫師時,開了第一台顯微手術。當時主要是接斷指,後來又因為幫忙「收拾殘局」,開始做皮瓣手術。做了兩年後,他又開始覺得所學不敷使用。
「那時候,我陸續遇到一些肩膀受傷、頸椎受傷的病人,雖然我幫病人固定好骨頭,但他們還是無法動彈,原來是因為臂神經叢受傷。我就開始念書,才發現臂神經叢的治療非常困難,成功率往往不到一O%。偏偏我個性就是不服輸,越困難的事就越想挑戰。」杜元坤說。
有一天,某位住院醫師的舅舅,因為臂神經叢受傷被送到杜元坤診間,幫忙固定好骨頭,隨即轉到整形外科,處理後續的神經修補,但對方竟冷言冷語地說:「搞不好是你在固定骨頭時弄斷病患神經的?」擺明羞辱的態度。
一般來說,臂神經叢手術的黃金治療期是受傷後的三到六個月,被激到的杜元坤對那位住院醫師說:「如果你相信我,給我一點時間,我會幫你舅舅做好這手術,如果不相信我,就轉到整形外科。」
大概是杜元坤的手術功力頗有口碑,這位住院醫師與病患選擇相信他。於是,他開始埋首苦讀,讀出心得後,再用屋頂上養的老鼠來練習手術,已經胸有成竹,就安排做生平的第一台臂神經叢手術。
因為從來沒做過,又沒老師教,杜元坤就在手術房裡慢慢做,這一做就是十二個小時。手術結果很成功,給了他很大的信心,以後需要做臂神經叢手術,他就不用再看整形外科的臉色。而且,熟能生巧後,杜元坤手術的速度愈來愈快,第一次需要做十二個小時的手術,如今同樣手術,他只需要三小時就能搞定。
跨科搶病人犯禁忌
杜元坤精通的手術愈來愈多,甚至跨足神經外科、整形外科的領域。他認為,骨科醫師本來就不該畫地自限,應該盡可能為病人解決疑難雜症,但其他專科醫師卻對此嗤之以鼻,認為他不守本分,把手伸過來搶病人。
杜元坤在長庚當主治醫師第一年,因為是骨科唯一做顯微手術的人,當時的院長張昭雄就要他以顯微手術為題,進行一場全院的演講。演講後,整形外科資深教授站起來批評:「你這手術做得太醜,在我們看來是不入流的。」
「可是病人術後的狀況都很好。」杜元坤回。
「那是因為沒有比較,如果病人是在我們這邊做手術,結果一定會更好。」那位整形外科教授說。
「如果要做比較,你們的處置就是截肢。」杜元坤重砲回擊。
眼見雙方針鋒相對,張昭雄趕緊出面緩頰,一方面要求杜元坤對師長保持禮貌,另一方面也要整形外科教授對後輩有度量。
演講結束後解散,在回科裡的電梯中,一位整形外科醫師沒注意到杜元坤站在後方,就開始議論:「杜元坤這個人太蠻橫了,到處搶別人的手術來做,說不定哪一天,他連我的臂神經叢手術也會搶去做。」
當場杜元坤冷冷回了一句:「不好意思,我已經在做『臂神經叢手術』了。」電梯裡的氣氛之尷尬,可想而知。
前進梅約致力於研究
盡管杜元坤顯微手術越做越好,整形外科仍然對他不以為然,認為那只是土法煉鋼。終於有一天,張昭雄找來杜元坤談話,要他出國進修一年,否則就不准在院內做顯微手術。
一開始,杜元坤打算申請美國知名的杜克大學醫學中心(The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以下簡稱杜克),一切手續辦妥,假也請好了,出發前一個月,卻收到杜克通知,以申請程序有問題為由喊停。他後來才知道,院內有人寫信到杜克說他壞話,並推薦別的醫師過去。
第二次申請時,杜元坤學乖了,而且相當低調,沒讓人知道他申請哪一所學校,直到大勢已定,才公開他要去全美排名第一的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進修。
位於明尼蘇達州的梅約醫學中心,雖然英文名為「診所」,其實是家規模宏大的醫學中心,每年從世界各地,有近兩百萬個病人前來,希望能夠為他們的疑難雜症找出答案。
一九九五年,杜元坤來到梅約醫學中心,進行為期一年的進修,對於熱愛研究的他,可說是如魚得水。
赴美之初,杜元坤帶著太太同行,只是太太人生地不熟,丈夫又整天在工作,待了幾個月後,就先行返台。從此,杜元坤索性連宿舍都不回,每天泡在實驗室,不眠不休地工作,短短一年,完成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 六篇論文,其中五篇被選入梅約醫學中心年度最佳十篇論文中。
杜元坤這麼賣力的原因,除了想爭一口氣;另一個原因是他父親當時正因糖尿病導致腳部潰爛,隨時可能截肢。杜元坤自認,出這趟遠門,他背負不孝的罪名,所以一定要做出成績,讓父親以他為榮。
以自創術式為父執刀
同年耶誕節前夕,杜元坤收到台灣方面通知,說父親狀況惡化,必須截肢,杜元坤靈機一動,前去邀請指導教授艾倫‧畢夏趁著國外的年節假期來台一遊,雖然事出突然,教授竟也答應了。
抵台第一天,杜元坤帶著遠道而來的教授去見張昭雄,鼎鼎大名的梅約醫學中心教授來訪,張昭雄自然是欣喜不已,問對方有無想觀摩的手術,畢夏教授表明想看整形外科主任的手術,可惜當天沒有手術,但杜元坤隨即對老師說:「沒問題,我有台手術。」教授嚇了一跳,原來,杜元坤要做的手術,就是幫他父親開刀。
杜元坤的父親因為右邊大腿血管塞住,於是,他做了一台皮瓣手術,將左邊大腿的血管接到右邊大腿的膝蓋,再從膝蓋接到腳。這種手術不但他之前沒做過,過去台灣也沒人做過,只出現在教科書上。
手術順利完成,杜元坤的父親十分欣慰地對他說:「花那麼多錢送你學醫,總算值得了。」
而當場觀摩的畢夏教授回美國後,又請杜元坤在美國做了一台相同的手術。「因為美國的糖尿病患者很多,這個術式後來在梅約醫學中心發揚光大,被稱為『梅約術式』,事實上是我帶起的。」杜元坤難掩驕傲。
看好杜元坤的表現,畢夏教授原先希望他能留在梅約,只是往後工作內容就會以實驗室研究為主,但杜元坤還是希望做臨床醫師,因此婉拒教授美意,選擇回台,而梅約醫學中心肯定他的研究貢獻,還頒發給他傑出校友殊榮。
杜元坤
現任:高雄義大醫院院長、高雄義大醫療體系決策會主任委員、義守大學醫學系專任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泰國清邁大學/日本京都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訪問教授、亞太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世界手外科臂神叢學會理事長、新加坡脊椎醫學會頸椎手術特聘指導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醫師協會理事長
.作者:杜元坤, 謝其濬
.出版社:好人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6
特殊榮譽:台灣醫療典範獎(2012)、南台灣特殊醫療奉獻獎(2013)、臺北醫學大學學術成就傑出校友獎(2015)、世界外科博物館(芝加哥)名人榜:台灣顯微及臂神經叢手術的領導先驅、世界手外科協會推舉擔任臂神經叢手術世界領袖、國際人道醫療獎(2018.11)
醫學專長:神經顯微再生重建手術、脊椎微創手術、頸椎人工關節重建手術、顯為首樹皮瓣移植、臂神經叢高階重建手術
學歷:臺南一中、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醫學研究所畢業、成功大學醫學工程博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4醫療奉獻獎得主)由移植領域到精準醫療 大醫無我 救人第一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6醫療奉獻獎得主) 仁醫懷抱信仰 面對、學習、戰勝病毒
醫病平台/「下一代的主人翁」需要真正的朋友
醫病平台/從英勇捨己救人的鄭達志醫師談起
醫病平台/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
醫病平台/永久植物人狀態病人之醫療照護決策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590號民事判決簡評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5醫療奉獻獎 特殊醫療貢獻獎 從肝臟移植到Covid-19 跨域迎戰新病毒
醫病平台/讓人難以割捨的「臨終凌遲」,解套的關鍵在我們每一人
醫病平台/ 暴風雨後對生命的領悟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辣就血便竟是大腸癌末期!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癌,原來是忽視這個重要因子
「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 看醫奉獎得主疫中守護台灣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二):腫瘤——惡性?良性?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
醫病平台/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06醫療奉獻獎得主) 張開天使羽翼 楊婕妤呵護愛滋與移工寶寶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03醫療奉獻獎得主)深入全台300多個鄉鎮 陽明十字軍推廣人文醫學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1995醫療奉獻獎得主)愛滋、SARS、Covid-19 三大戰疫搶救人命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醫奉獎開啟「善的循環」 醫路永續傳承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忠實記錄醫奉獎得主 如何為民眾而戰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永續才能創造可能 為醫療繼續努力
醫病平台/ 末期病人DNR 的決定
醫病平台/ 如果沒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否每人死亡前均要接受心肺復甦術?
醫病平台/塞翁失馬
我的經驗/被醫師宣告只剩一周的生命!面對肺癌末期 這樣做我撐過來了
醫病平台/眼底的光
醫病平台/ 病人的「代言人」——家人在醫療決策中的角色
醫病平台/ 關懷、照顧病人,讓病人更安心
醫病平台/ 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猜你喜歡
重症醫列3點證明「猴痘已加速進化」! 揭8個感染徵兆:發燒先出現
預防猴痘感染,衣服到底該怎麼洗?美CDC有指引
防猴痘不建議大量接種 台灣優先施打3對象
猴痘結痂後還會傳染!專家點名「3種人」危險性高 發燒、頭痛、冒紅疹當心
台灣芒果在澳門驗出新冠病毒 食藥署長:很不合理
該不該送親人去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身為長期照護者該扮演什麼角色
1顆普拿疼殘留體內5年?藥師建議「服止痛藥5不原則」
康復者宣言/確診後及時用藥!康復的關鍵為補充營養,兒貼心照顧
康復者宣言/防疫好習慣 同住家人沒被我傳染
因丈夫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身為長期照護者我撐不下去了,必須結束這一切!
ELLE總編輯楊茵絜過世 父親楊渡悲嘆等不到電鈴聲
老婆確診後性慾變強讓他嚇到 網歪樓留言:少子化有救了
法國驚現首例兒童猴痘病例 疾管署:同住家人可能染疫
台灣首例猴痘 匡列縮減為9人
生活中培養健康好習慣,可延長壽命!日研究:有慢性問題者也有效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辣就血便竟是大腸癌末期!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癌,原來是忽視這個重要因子
被小黑蚊叮癢又腫!醫授3招自救:這時段最容易成目標
首例猴痘個案狀況良好 9接觸者皆無症狀
染猴痘怎麼洗衣服? 羅一鈞:不混洗、一般洗衣精即可
新冠邊境仍管制 疾管署照提醒猴痘44個高風險國
3類降血脂處方藥恐傷肝胰 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
醫病平台/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
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要吃藥一輩子嗎? 營養師教你透過飲食與運動有機會停藥
超噁男友「內褲重複穿、垃圾爬滿蟲」 她崩潰喊:愛不下去
康復者宣言/夫妻確診 感受人情關懷
不止吃多少動會變胖,吃藥也可能會!9種常見造成體重增加的藥物
芒果輸澳門檢出新冠病毒?業者不解、認為難追查
不進辦公室就滾蛋?上班族最青睞混合模式占比升至73%
驗出農藥殘留 Häagen-Dazs香草冰淇淋自主下架、退款
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招方法有效改善貓咪愛咬人行為
剷肉甩油 享瘦妙招/運動+飲食控制 父子健康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