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蔡維斌/專訪】
羅馬哲學家說「人生有如故事,不是多長,而是有多好。」曲立皓一直以此自勉,50年偏鄉行醫生涯,從東沙群島到澎湖,由九份礦坑來到雲林,豐富了他的人生故事。
東沙行醫 守護離島
身為「317山東流亡學生事件」成員之一,曲立皓1949年隨軍隊到澎湖,回不了大陸也到不了台灣。這位山東壯漢異鄉立志,考上國防醫學院,才如願來台求學。畢業後,登上軍艦往返東沙群島行醫,雖是婦產科醫師,但當地很多被沙魚咬傷的漁民,都在他手中挽回性命,他不僅是阿兵哥心中好醫官,更是離島居民守護神。
海面漂泊行醫數年,曲立皓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在基隆軍醫院工作,他還到金瓜石礦工醫院兼診,每天騎老機車往返山區,九份常雨,回到家,軍靴裡總能倒出滿滿雨水。曲太太回憶當時,笑說,每次看他濕淋淋走進家門,不禁質問:「你到底是去工作還是去玩水? 」
雲林服務 一住30年
曲立皓也在基隆德育護理專科學校(經國學院)任教,當時學校經營困難,無法給薪,開具借據應急,曲立皓打趣「借據現在都還留在家裡呢!」他只希望把書教好,不在意薪資。
1976年,曲立皓退役,在基隆開診所,但他一心想幫更多人,開業才兩年,雲林虎尾若瑟醫院徵醫師,他的同窗好友、獲第13屆醫療奉獻獎的馬福龍醫師在該院任職,一句:「同學,這裡很缺人手」,他二話不說,拎起行囊,來到完全陌生的雲林。
「沒想到一住就30年。」目前78歲的曲立皓被同事稱為「曲爸」。回想到院第一天,連宿舍也沒有,便直接睡在病房、辦公室,「一天接生十幾個,是家常便飯。」曲立皓見識了全台接生率排行第三的若瑟婦產科,果然名不虛傳。
一天接生 多到20人
當時,若瑟婦產科每月平均接生新生兒450到500名,僅次台北婦幼及淡水馬偕醫院,新生兒多到嬰兒床不夠用,連床下抽屜都充當嬰兒床。
當年還常上演「三台聯播」,就是產房有3個產台,經常三台同時接生。曲立皓說,一天接生20人是最高紀錄,醫院還碰到幾次大血荒,他聯絡軍方捐血紓困,救了不少人。
在雲林〺年,曲爸深獲病患信任,早年為了能入境隨俗,體恤農村婦女心理需求,即便是「迷信」,為了病人好,他仍願「配合演出」。他笑說,有些產婦產後發燒,雖是自然現象,但家屬常求符水,不只讓產婦喝,還說醫師要一起喝才有效,遇到這種情況,他二話不說就把符水喝下肚,他說:「只要能讓病人安心,喝了又何妨」。
因為這股親和力,許多外島居民都大老遠來虎尾讓曲爸接生,一接就三、四胎。若瑟醫院院長宋維村說,木訥低調的曲爸有股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就是藏在內心深層的愛。
接生兩代 視為福緣
「每個小生命睜開第一眼,見到的就是我。」新生兒的眼雖還看不清醫師,但曲爸每見到新生命來到世界,總有說不出的喜悅,他認為這就是福緣,他還創下為一家兩代接生的紀錄,奶奶帶著孫女來找他,總說「妳媽媽也是曲爺爺接生的喔!」代代相傳的生命延續,是曲爸心中最美的生命曲線。
曲立皓生活簡樸,嗜好是書法和古典樂,為買一組中級音響,他省吃儉用好長一段時間。由於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工作,曲媽常說「老公是給醫院用的。」
有次病人半夜羊水破了,曲爸要趕來接生,車子卻被別人車子擋住,三更半夜叫不到車,他竟從斗南騎了十多公里的腳踏車趕到醫院,也是醫奉獎得主的副院長蔡孟宏說:「曲爸和快遞一樣,使命必達」。
少子化,帶給金字招牌的若瑟婦產科不小衝擊,曲立皓從不抱怨薪水不加工作增加,「轉行」投入婦女健檢,每天深入各地巡迴抹片檢查,幾年來行跡遍布雲林偏鄉角落,即便是小小衛生室照樣去,創下全國子宮頸癌發現率最高的篩檢團隊。
巡迴抹檢 一馬當先
「不但健檢,還一起幫忙打掃、搬器材,從沒有醫師架子」護理人員說,巡迴抹檢須晚上出勤,曲爸總是一馬當先,讓年輕醫師多回家團聚,曲爸說,年輕醫師的孩子小,需要父親,夜檢工作還是讓「老伙子」來做。如此貼心,受人敬重。
曲爸希望年輕醫師應該多下鄉,尋找行醫價值,這裡待遇不高,但充滿愛,讓人很快樂,連喝茶都很甘。
曲立皓 小檔案
1933年,出生於山東省。
1949年,隨國民政府部隊來台,為流亡山東學生事件中成員之一。
1958年,自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1963年奉派至海軍基隆醫院任職,1964年到東沙守備指揮部診所,1966年到金瓜石礦工醫院兼診。
1968年,任台大醫院住院醫師。
1971年,到基隆德育護理專科學校(現為經國學院)任教。
1975年,任基隆天主教聖母醫院婦產科主任。
1976年,卸下軍職,隔年於基隆開設皓心診所。
1981年,赴雲林虎尾天主教若瑟醫院婦產科服務,迄今30年。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