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用再上十元商店買了!寶特瓶蓋簡單改造 變身8種實用生活小物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器捐Q&A/如何與家人溝通觀念?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 】

簽不簽卡 省思生命的機會color="0074ad">

受「死留全屍」觀念影響,台灣器官捐贈風氣一向不盛。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隨著醫藥進步,死後不一定是「塵歸塵、土歸土」,我們還可選擇將可用器官,留給世上需要的人,讓生命以不同形式繼續運轉。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秘書長吳英萊說,簽署器官捐贈卡,不僅是死後把可用器官留給需要者,也是「省思生命」的重要機會。人總有一天得離開人世,卻不一定有機會「面對死亡」;去思考死後是否可以幫助別人,在簽卡的當下,也表示更應該愛護身體,讓器官更有用處。

捐與不捐 與家人溝通觀念color="0074ad">

器捐最大的障礙就是「觀念」。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何國章說,不少人過了自己這一關,卻過不了家人那一關。近幾年認同器官捐贈風氣略增,但時常可見即便腦死病患已藉由簽卡、註記表達捐贈器官意願,家屬仍堅決不同意。法律上尊重個人意願,但實際上,若遇到家屬反對,醫療團隊仍會因情理考量尊重家屬的決定。因此,今年登錄中心的重要目標,便是鼓勵器官捐贈簽署人透過正向親子關係與溝通,讓親友了解自己捐贈器官的意願與想法。

吳英萊說,這也是與親友討論生死觀,了解、關心彼此的機會。每個人、每個家庭有不同的課題,但這幾年也見不少人透過器官捐贈的想法,與家人進一步交流,甚至因此看到家人的用心與體貼,甚至有些人更了解器捐工作的需求,投入志工行列。

器官捐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