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那年,正在台大醫院迴廊奔波,身為骨科總醫師的我,幾乎沒有停下腳步的一刻。不曉得是否久站作祟,右腳經常一陣劇痛,疼痛感不會隨時間消逝,而是不時加劇。
舟狀骨發育不良
關節退化
某天,真的受不了了,請同學幫忙拍一張X光片,一拿到片子,以當時粗淺的經驗一看,顯然不是單純的久站引起的疼痛,腳掌距骨及舟狀骨關節已退化,是「舟狀骨發育不良」引起的關節炎。
腳的骨架由上到下,由脛骨傳導力量到距骨,再由距骨將力量傳到跟骨、舟狀骨、楔骨、方形骨,最後才傳到掌骨、趾骨,舟狀骨是位在距骨與楔骨之間,舟狀骨發育不良,讓力量過度集中,於是我年紀輕輕就出現早發性關節炎。
發現自己舟狀骨發育不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孩子是否有類似問題,還好沒有。
看到X光片時,因為自己就是骨科專科,自己很清楚沒有什麼手術方法可以馬上改善,一方面關節炎的痛還可以忍,雖然後續症狀斷斷續續出現,自己評估認為可以暫時不處理,平常繼續運動,這一忍就是20年。
40歲時,照舊帶著右腳的隱隱疼痛上班,同事都看得出我走路一跛一跛,許多朋友來關心,大家好奇難道沒辦法動手術?或用其他什麼方法改善?其實我各式各樣的鞋墊矯具都試過,有時症狀緩解了兩三天,就又沒有效果了。
當時工作實在太忙,礙於對於工作的好勝心,從症狀加劇到實際動刀,又等了9年,直到連追電梯或過馬路都有困難,49歲才乖乖進開刀房,接受關節融合手術。
主刀醫師變病患
感覺奇特
躺在推床上,被推進自己最熟悉的開刀房,天花板日光燈一盞一盞從頭上過去,好像在回顧自己的一生。一樣的無影燈、手術團隊,唯獨主刀醫師不是自己,自己反而躺在病床上。仰視這一切的熟悉,反主為客的感覺很奇特,不曉得一般的病人會怎麼想,我緊盯著鮮少關注的天花板,沒有緊張,反而覺得有趣,好像從來沒有好好看看天花板。
想著糾纏許久的疼痛即將擺脫,也找了信任的醫師,覺得很安心,麻醉科醫師來跟我打招呼,後來我就睡著了。
身為醫師也是病人,我這病人應該是個壞示範,拖了好幾年,才將病灶解決,期間自己也吃了不少「疼痛」的苦頭,但在接受治療的時刻,自己完全信任執刀醫師,加上對於該疾病的了解,更是放心接受治療。
很多患者面對疾病時,常常手足無措,即使醫師給予正確的建議,但他只聽信自己覺得順耳的說法,只因為怕手術、怕侵入性治療。
建議大家,面對疾病時,可多尋求不同意見,多了解疾病的發展,不要害怕疾病,努力面對與解決病灶。
過去我雖喜歡運動,但礙於右腳疼痛,常常無法盡興享受運動的快樂。動完手術、後續傷口癒合後,我現在不時會跟太太一起騎車,一騎好幾公里,重新拾回健康及體力,無論對自己或家人,都有助生活品質的提升。
■醫學辭典/舟狀骨
足部的骨頭粗分為兩排,外側由跟骨與楔骨組成,內側由舟狀骨以及距骨組成,兩者連結形成足弓,讓行走時可以達到避震的效果,降低關節的傷害,其中任何骨頭耗損或發育不良,都可能影響到關節。
張嘉獻小檔案
現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骨科主任
●長庚大學骨科副教授
年齡:52歲
出生地:台中市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專長:
●腦性麻痺、先天性疾病、小兒骨折
興趣:
騎腳踏車、旅遊、高爾夫
經歷:
●長庚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美國duPont兒童醫院骨科研究員
●台大醫院骨科住院醫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