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手術到精密的大手術,外科醫師的巧手令人驚嘆,切割縫補,就像精密的工藝,手術台是他們揮灑技藝的舞台,而病人的復元則是無價的成果。
「手術執刀要精準,除了技術純熟和經驗之外,執刀醫師的手部穩定性與靈活度很重要。」桃園壢新醫院手術中心主任侯咸仰醫師表示,平常醫師是不需要特別做什麼運動鍛鍊手指靈活度,不過,要特別注意避免運動傷害。在美國,還有醫師特別為執刀的手買保險。
大小手術 都需要全神貫注
手術有些快則一小時內完成,有些要數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醫師及護理人員面對不同的手術,即使是一小時內可以完成的,都是戰戰兢兢,畢竟每次手術情況及患者狀況都不相同。
手術室現場的醫護人員都要全神貫注,因此長時間的手術是體力與耐力的考驗。醫護人員避免手術前大吃大喝,才不會想跑廁所,也不可能像電視劇拍的飲酒紓壓。最好的方式是充分準備,術前確認各項檢查資料,更完整掌握病患的情況,手術時才能從容不迫,以不變應萬變。
侯咸仰表示,有些大手術,動輒10個小時以上,就會安排2位醫師,手術過程中如有必要,就可以輪流,大概休息半小時。大多數手術都是站著,又要全神貫注,壓力又大,因此相當辛苦。
電影、電視劇有時會有手術室場景,日劇、美劇對於儀器設備等硬體的擺放場佈比較擬真;但是在人物的表現上,為了劇情張力及強調人物角色,演員的動作和性格表現上,會比較誇張。
手術器械 隨科技有創新突破
手術的器械上百種,不同手術使用的器械種類和數量也不同,依手術複雜程度和需求而定。由於相同手術需要使用的儀器設備和器械大同小異,因此會以包盤套組的方式預備,不必每次手術都要重新檢列器械需求清單,大大提高效率。
器械看起來奇形怪狀,都是因應專門的功能而設計,例如有些是為了深入某一個角度的夾取,目的是為了讓手術順利進行,提高手術成功率。
疾病治療日新月異,科別越分越細,帶動手術器械的創新突破。侯咸仰表示,手術中有些耗材的選擇,是健保不給付的,器械的使用同樣也有健保不給付的情況。像微創手術等運用科技設備,希望可以讓傷口更小、出血量少,減少患者術後疼痛感、降低感染風險,復元快,住院時間縮短。要不要使用高科技設備,要看手術需求而定,並非越高科技就越要優先考慮使用。
如機械手臂等醫療科技不斷創新,因此醫師除了學傳統開刀,也要另外再學新科技的操作。
確保空氣清淨 換穿拖鞋管控落塵
手術室會採用HEPA負壓過濾空調,把氣體吸出,確保空氣不會擴散至手術室,避免汙染。落塵量管控,手術房門口設有黏塵地墊,醫護人員換穿拖鞋,或加手術鞋套。電力方面,如果遇到突然停電,緊急備援電力會立刻跳接零延遲供電。
侯咸仰表示,病患在手術前需更換手術衣,且身上不可穿戴任何飾物,包括項鍊、耳環、手錶、隱形眼鏡、活動假牙等,一面方是感染控制問題,另方面飾品可能產生靜電或導電,易引發危險。有些病患希望手術時擺著護身符或十字架項鍊,希望神佛加持。如果沒有感控問題,而且不會影響手術,只要不是金屬或導電材質,一般會同意。
手術是團隊的合作,彼此依不同專長領域,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缺一不可,並且遵循標準作業流程,共同完成任務。醫師和護理人員各有學習養成與訓練,以及臨床的實務經驗累積,除了技術之外,還有心智的鍛鍊,抗壓性、專注力、體力和耐力。
手術室小學堂
為什麼手術室 總是冷颼颼?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袁于婷指出,手術室中基本上維持攝氏18-20度,主要原因為開刀房中必須全程無菌,避免細菌孳生,因此溫低需比常溫偏低。另一主要原因是「維持儀器穩定性」,因手術過程隨時都得使用到電子儀器,不論麻醉、超音波、X光機等,動輒上百公斤電子儀器,其散熱程度不一,因此盡量維持低溫使其穩定,若手術對象為虛弱孩童或嬰幼兒,依情況避免失溫等特殊狀況,可由主刀醫師決定是否微調溫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