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扁桃腺周圍膿瘍 李學禹醫病換位帶來改變

李學禹
李學禹
整理撰稿/記者陳雨鑫

原來醫師和病人也會角色互換。8月某個周四,一如往常到台北長庚看診,看完診後返家休息,喝水時卻吞不下去,短短2小時內,明顯感受到喉嚨快速腫脹,當下的反應是「完了,應該是扁桃腺周圍膿瘍」。我馬上手持鏡子,大聲地說出「啊」,懸雍垂果然已經歪到一邊去。

才剛從醫院返家,馬上疾步回醫院急診。回到醫院的過程中,腦中不斷想著,接下來的診療過程,急診應會幫我打上點滴,靜脈注射抗生素,接著確認感染有沒有往下延伸,頸部是否出現深頸部感染。若是沒有深頸部感染,在急診待個1天就差不多可以回家了;若是出現深頸部感染,恐怕需要切開引流,至少得住院3天。

感染擴大 切開引流

到了急診,學生們聽到消息,急急忙忙來慰問,趕緊做內視鏡檢查。結果發現,不只咽喉上方,連咽喉下方也腫脹,表示感染已擴張到頸部,真的出現了深頸部感染。

當時,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住院,所有既定的行程全部都得停擺。

其實發現自己是扁桃腺周圍膿瘍時,真的有些害羞。明明自己是耳鼻喉專科醫師,平常治療許多咽喉感染患者,想都沒想到自己也成為一員。突然感受到醫師和病人的距離並不遠,醫師隨時可能變成病人。

不過,也因為自己是專科醫師,家人對於我罹患扁桃腺周圍膿瘍,並不太擔心,應說是很安心,他們知道不會有什麼大礙。

原先估計住院後,抗生素打了3天就已經算是「打好打滿」,但後續自己幫自己做內視鏡時,發現下咽部的紅腫已經消失,扁桃腺周圍膿瘍還在。主要是膿瘍紅腫一段時間後,外面會出現一層膜,導致抗生素沒辦法進去,此時必須把膿瘍切開引流。

乖乖聽話 住院五天

切開引流的過程中,幫我處置的學生們真的很緊張,其實當醫師最害怕的就是遇到「家人」跟「老師」。我自己先把10%的麻醉藥噴一噴,忍痛讓學生完成引流,因為若沒有讓學生完成治療,恐會讓他自尊心受損,所以就算很痛我也得忍。引流後,症狀戲劇性好轉,原以為可以出院了,但我乖乖聽主治醫師的話,再打二天抗生素,總共住了五天才出院。

住院期間,獲得從來都沒有過的睡眠品質,中午睡午覺、晚上還可以睡滿7小時。平時工作,只要有空檔,就會強迫自己把時間全部填滿,只有10分鐘,也能和學生一起討論案例,過去認為時間沒有好好運用是浪費,現在看來,是自己把自己逼得太緊。

可能是太緊繃過生活了,連帶影響免疫力下降,引發扁桃腺周圍膿瘍。發病前赴日本演講,恰好有時間可以在當地參觀日本博物館,對於世界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他說:「Life is a long journey, nothing but from one unknow to another unknow」,意思是人生是一個很長的旅行,從一段未知的路到另外一段未知的路。

意外生病 全新收穫

這場病對我來說也是如此,從沒想過會得到這個病,卻因此改變了自己。

以前每天固定跑5公里到7公里,現在運動減量,改為每天3公里,過去一個月開60台到70台刀,現在一改過去事必躬親,放手給學生去做,睡前先洗個熱水澡,堅持不看手機,一天內也規定自己只看3次手機,做事不被干擾,要看手機就得專心看。

另外,因為扁桃腺周圍膿瘍,我經歷了吞嚥困難的辛苦,這種感受若沒有生過病,可能很難體會,現在更能體察患者的不適感,更細心地幫患者看診,這也算是額外的教訓吧。

醫學辭典/扁桃腺周圍膿瘍

扁桃腺周圍膿瘍多數是發生在曾經有扁桃腺發炎、小唾液腺發炎、急性扁桃腺發炎等患者身上,且多數患者年齡集中在18歲到35歲,與免疫力下降及有無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有關,另外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容易出現扁桃腺周圍膿瘍。

一旦發生扁桃腺周圍膿瘍,患者會出現嚴重喉嚨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通常幾個小時內頸部就會快速腫脹,造成深頸部感染,產生呼吸困難,並且有致命危機。(資料來源╱李學禹 製表╱陳雨鑫)

李學禹小檔案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教授級主治醫師

年齡:57歲

出生地:嘉義縣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

專長:聲音嘶啞及吞嚥障礙、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礙

興趣:慢跑、閱讀、旅行、攝影、繪畫

經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扁桃腺 肺炎鏈球菌疫苗 吞嚥困難 打鼾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