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囉!不中用啦!」這是不太老也不算年輕者常調侃自己的話,5年前我常用來消譴自己,沒想到現在的我,真的老囉!
43歲那年(30年前),我赴大馬採訪光華男與大陸八一隊籃賽,上半場光華落後一分,終場竟然大敗29分,氣得我頭冒金星、久久寫不出稿來。返國後檢查,我遺傳了家父高血壓與糖尿病,不以為意。10年後又膝疼痛,竟因年輕時的籃球運動,提前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近10年來雖注重健康,但心肌梗塞、腰椎摔傷、腎結石、胃出血等數度住院治療,一向在同學、親友眼中是「健康寶寶」,還是籃球國手的我,怎會如此被病來磨?
去年春節某個清晨,突然頭部暈眩,經腦神經內科、耳鼻喉科檢查,不確定病因,可能是長期的高血壓、糖尿病、頸動脈硬化引起,吃了3個月藥總算止暈了。
一個月前暈眩又發作,心想隔天得去門診,沒想到當晚凌晨尿急欲入廁時,站立不到兩分鐘,忽然煞不住腳,頭重腳輕,暈倒在地板上。此刻,大腿、髖骨痛轍心扉,腹部也抽筋無法動彈。糟的是我的臥房門關閉,與外子的房間隔著兩道門,任我如何敲打地板呼叫,均無反應。
足足忍痛三小時,終於門縫中看到外子的房門開了,他聽到我呼叫,大吃一驚,立刻撥通119,三分鐘救護車到,救護人員熟稔的身手,安全地送達醫院急診室,不一會兒X光檢查髖骨斷裂須動手術。
值班的骨科主任林希鼎詳盡地述病況,由於我高齡,又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肥大、心臟缺氧,內分泌及尿道系統等病,加上平時服抗凝血劑等,屬高危險群,須謹慎會診評估,手術得延後一日進行。
資料顯示,髖骨斷裂近年常見於老年人,伴隨慢性病,每年增加老人死亡率高達兩成。
話說髖骨手術,看似不複雜,做了半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傷口僅15公分,但術後復健工程很是辛苦,對於肌力恢復,股四頭肌訓練、負重運動、改善步行功能都須經過心理與生理煎熬,你絕對想不到人工髖關節在原有筋骨未密合前,小腿完全無力站立,甚至軟弱到似要倒地不起,必須牢牢握住助行器,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行走,復健需三個月以上。
我出院一個月,四項慢性病門診,得坐輪椅「出診」,每一個動作都得靠助行器,像「學步的老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