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假日,院長辦公室開著一盞小燈,但院長不在,他在病房裡,希望他假日出現,讓患者、家屬安心。他是三軍總醫院院長林石化,堅持周末巡房,照護病人親力親為,全年無休。
周末查房 讓病人安心
「病人假日找不到主治醫師,當然會焦慮。」林石化說,國外有個研究發現,即使主治醫師只是去Say Hello,完全沒有任何醫療行為,都會減少患者的壓力,「壓力減少,心情愉快,病就好得快。」他以身作則,堅持周末也要查房,習慣成自然。
三總人都知道,晚上醫院辦公室燈都暗了,若還有哪裡燈亮著,一定就是腎臟科。與林石化共事超過10年的護理師王翠華說:「隨叫隨到、親力親為。」是林石化給同仁的榜樣。
有次晚上10點多,病人有突發狀況,林石化一接到電話馬上趕到醫院。他穿著一身阿公的運動短褲和長襪,原來是運動到一半,直接殺來醫院了。
「我不這麼做,其他人會做嗎?」他強調身教重於言教,林石化幾乎手機不離身,一直用行動落實照顧病人的堅持。
圖/林俊良攝影、三軍總醫院提供
父親來信 完成醫學路
林石化就讀雄中時,受到國防醫學院的學長鼓舞,報考國防醫學院,開啟行醫之路。
林石化的妻子譚亦倩透露,他在國防醫學院就讀時,一度萌生放棄念頭。遠在屏東、不識字的爸爸為了鼓勵林石化,找朋友將想對兒子說的話寫成文字,再一字一句謄寫成信,寄給在台北的林石化。林石化收到信相當感動,決定再辛苦都要撐下去。
台灣洗腎病人多,林石化擔任住院醫師時,一位病患昏迷了兩個多月,林石化為他進行血液、腹膜透析洗腎,持續不懈的照顧患者被救醒,林石化也選擇了腎臟科,至今26年。
回饋台灣 急診室出擊
19年前,林石化到加拿大進修,受到啟蒙老師Mitchell L. Halperin教授青睞,有機會留在加拿大,但他毫不猶豫地說:「我從台灣出去,沒有理由留在加拿大。」所學已成,理應回饋台灣。
圖/林俊良攝影、三軍總醫院提供
但回國後,林石化卻面臨研究瓶頸,找不到好題目,想研究的對象也多被送到急診,他直接走進急診室,協助病人,藉此蒐集資料,主動出擊。至今累積發表300多篇論文,編撰電解質及酸鹼異常國外教材專書逾十本。
自掏腰包 讓病患重生
因為研究需要,林石化常跑急診室,看到不少病人滯留急診,當上院長後,開始整頓急診室,盡力為病人找尋最適當的環境。
王翠華記得,沒有健保的年代,一名大老遠來看病的患者,病況近乎洗腎,卻因醫療費太貴,無法決定,林石化二話不說掏出兩萬元,對病人說,「英雄不怕出身低,你把病看好,將來賺更多錢還我。」
同仁問林石化:「難道不怕被騙嗎?」他說:「我寧願被騙,一家老小都靠他,怎麼辦?」,皇天不負苦心人,患者最終做完療程,也歸還了當初的「救命錢」。
動員醫護 關心偏鄉人
腎臟科患者需長期追蹤,不忍南部患者就醫舟車勞頓,一旦病況穩定,林石化就推薦患者,就近治療。每次回屏東老家,他都在台南先下車,他說:「回鄉前,想先去看看病人。」
林石化常提醒學生,對待病人「視病猶親、視病猶友、視病猶師」,看病之餘也要關心患者,把病人當「朋友」,而非只是冷冰冰的「審視病況」。
「LINE」是常用的通訊工具,他為追蹤腎臟移植病患狀況,將醫護同仁、病患加入群組,讓病患能在第一時間詢問,一來一往,醫療團隊與病人間聯繫更緊密。
每日一問 經驗傳下去
在行政、醫療服務的忙碌生活中,還有一件事林石化念茲在茲,他說:「學生是醫界的未來,培育非常重要。」他曾自掏腰包贊助學生出國念書,希望年輕人能在醫療、學術上有更多突破,他總說:「不管是哪所學校的學生,未來都是醫師,我現在多做的,最後都是病人受惠。」
圖/林俊良攝影、三軍總醫院提供
林石化常利用瑣碎時間和學生討論、指導論文,甚至用中文解釋論文內容給護理師聽,並且詢問:「假如你是主治醫師,怎麼做?」讓對方思考,力行「每日一問、每日一教、每日一學、每日一報。」透過每日一問,製造學習機會,教學熱忱無所不在。
第26屆醫療奉獻獎
一生奉獻 醫路有你
個人醫療奉獻獎
林石化
年齡 53歲
出生地 屏東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現職
台三軍總醫院院長
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
經歷
陸軍司令部軍醫處處長
三軍總醫院醫療副院長
國防醫學院副院長
三軍總醫院行政副院長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長
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任
國防醫學院內科學科教授
主要事蹟
1.親力親為視病猶親,病人醫療照護全年無休
2.致力醫學研究與教學,深獲國際肯定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