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元氣新聞

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狀與血癌相似!醫師提醒:移植後揪出GvHD需掌握「三吹四請」

蔡承宏醫師提醒,移植後患者應密切觀察身體變化,掌握「三吹四請」原則,及早察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徵兆、及時回報醫師,才能避免器官發生不可逆的衝擊。<br />圖/蔡承宏醫師 提供
蔡承宏醫師提醒,移植後患者應密切觀察身體變化,掌握「三吹四請」原則,及早察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徵兆、及時回報醫師,才能避免器官發生不可逆的衝擊。
圖/蔡承宏醫師 提供

近來為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峰期,發燒、疲倦等症狀屢見不鮮,但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狀有時卻是血癌警訊。「血癌症狀與感冒、老化相似,但莫名易喘、頭暈疲倦,或感冒超過三週卻遲遲未癒,就應該就醫檢查」,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蔡承宏醫師提醒:「對血癌患者而言,異體幹細胞移植雖然可能是治癒的關鍵,但有一定的機率發生『急性或慢性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簡稱GvHD)』。前者發生率約20%且容易察覺;後者發生率攀升至40%,卻容易被輕視。」為避免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造成嚴重又不可逆的影響,應謹記「三吹四請」原則:(1)三吹:移植後一年每三個月吹一次肺功能、(2)四請:皮膚、眼睛、口腔與肺部四大好發部位有異常請就醫,透過及早察覺、及時治療,奪回人生主導權。

為何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 台大專家提醒:種類不只一種、靠這件事分辨!

蔡承宏醫師指出,部分血癌與其他血液疾病的患者,因為造血或免疫系統異常,需要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然而,這群外援的造血幹細胞部隊雖然恢復了患者正常的生理機能,但有時因為無法辨認患者自身的細胞或器官,會對其發起攻擊,進而造成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

蔡承宏醫師說明,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雖然在傳統上以移植後100天為分界,但臨床實際還是以症狀作為診斷依據。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如同龍捲風一樣,反應快速且強烈,容易侵犯皮膚、腸胃道、肝臟,常見症狀為紅疹、腹瀉、噁心嘔吐、黃疸等,未能及時控制恐立即造成性命威脅。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進程緩慢但可能伴隨一生,好發部位包含眼睛、皮膚、口腔與肺部,進而造成搔癢、乾燥、破皮,甚至皮膚硬化及呼吸困難。儘管惡化慢,但若未穩定接受治療,恐造成肺纖維化等不可逆的器官損傷。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如何察覺? 掌握「三吹四請」是關鍵

蔡承宏醫師提醒,患者應謹記「三吹四請」原則:

●三吹:移植後第一年,每三個月定期吹一次肺功能檢測

●四請:密切注意皮膚、眼睛、口腔及肺部這四個常見排斥部位,若出現皮膚乾硬或發癢、眼睛與口腔乾澀、呼吸困難等異常情形,請儘快告知醫師,避免錯過早期治療時機。

蔡承宏醫師也強調,有些患者會誤以為移植滿一年即度過風險期,實際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也可能在移植數年後才出現。唯有持續追蹤與主動回報異常,才能降低長期併發症風險,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治療進步穩定可期 患者症狀自我覺察與回報醫師同樣關鍵!

提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治療,蔡承宏醫師指出,目前第一線治療以類固醇為主,但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導致感染風險增加、骨質疏鬆、外觀變化(水牛肩、月亮臉)、甚至白內障與青光眼等副作用。因此除了對於類固醇反應不佳的患者以外,遲遲無法調降劑量的患者,都建議考慮接續使用第二線的標靶藥物,以確保在疾病控制之餘,也能避免過度強烈的副作用衝擊患者生活、健康。

蔡承宏醫師分享,自己就有一位治療模範生的個案,他是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在移植後,除了積極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外,也會定期回診間接受肺功能檢查,因此在移植後第二年,肺功能剛出現異常時,就能立即介入治療。雖然在使用第一線類固醇治療後反應不佳,所幸在接續使用第二線的標靶藥物後,穩定控制疾病,成功重返日常生活。

蔡承宏醫師提醒,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並非治療的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但後續對於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追蹤,仰賴患者與醫療團隊攜手合作。鼓勵患者掌握「三吹四請」原則,積極進行自我監測,並及早接受治療,以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