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一過世後,有許多掛心王曙芳的朋友,到都蘭陪伴她。他們帶來鼓勵的話語、充滿力量的書、各種療癒方式。多數時候,朋友一走,她就筋疲力竭,倒頭大睡,比之前更疲憊。
王曙芳後來才意識到,身為療癒師,她敏感於旁人的需求,她感受到,面對這樣的好意,要裝作有被療癒,朋友才會感到被看見、此行有價值。於是王曙芳下意識配合演出「我被療癒」或「你們對我有幫助」的狀態。
但其實,以演出來照顧別人的感受,很耗費力氣,現在的她,只適合安靜地、誠實地,與自己同在。
想清楚這件事後,她慎選來訪者。多數人她會坦白拒絕:「現在不適合。」或者只是下山喝一杯咖啡,讓擔心的朋友看看她。
「沒有任何人知道如何療癒另一個人。」王曙芳感受到,悲傷療癒非常個人且私密,是你和已故者的私領域,只有自己知道,失去他、思念他是什麼樣態。
失去摯愛的人,需要沉默時間,很難透過跟別人訴說得到療癒,她跟朋友說:「不要再問我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我已經不想再說。也不要問我好不好,我不是好或不好可以定義,事情沒那麼簡單;我有時好、有時不好。我們可以談日常生活,談麵包、談食物,但是不要,不要想療癒我。」
這段歷程,是否有任何話語給她帶來力量?
事情剛發生時,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立刻從台北飛過來陪伴她。朋友沒有想療癒她,但跟她說了個故事。
朋友與媽媽的關係非常親近,但媽媽在她十七歲時離世。「我從來不覺得媽媽真正離開。」朋友說,半百人生中,她常在心裡和媽媽說話,感到害怕時、遭逢困境時,在生命每個重要時刻。每當有困難,她心裡除了菩薩,還會呼求媽媽,她覺得媽媽每次都有來協助她度過難關。她說,媽媽一直守護著她。
她看著王曙芳說:「我確信,浩一一定會繼續在妳身邊守護妳。」
這番話安慰了王曙芳,她想,「這的確很像浩一的作風,他一向對我這麼保護跟愛護」。
理解她的苦,沒有急著把她變好,對失去摯愛的王曙芳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量。
‧退休男中1.2億樂透「花不完卻陷惡夢」最後全投保單:不想看到它
‧料理家教只要準備一物「不用加一滴水和油」做出不沾鍋完美煎蛋
‧改不掉習慣難斷捨離?達人4招「不需大丟特丟」也能讓家清爽變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