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多年無性行為仍有風險 65歲以上女性防子宮頸癌也要定期篩檢

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元氣新聞

從募款千萬到健保首例給付 花蓮慈濟見證CAR-T治癌突破

花蓮慈慈濟醫院基因曁幹細胞研製中心能做到分離T細胞球並存技術,於2022年9月完成諾華CAR-T治療中心認證,10月開始收治血癌、淋巴癌晚期病人。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慈濟醫院基因曁幹細胞研製中心能做到分離T細胞球並存技術,於2022年9月完成諾華CAR-T治療中心認證,10月開始收治血癌、淋巴癌晚期病人。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細胞療法CAR-T 治療是癌症治療領域的一項革命性突破,它將病患自身的免疫細胞轉化為 「超級導彈」 來精準對抗癌細胞。藥價800餘萬元,也是健保給付最昂貴的癌症用藥。台灣東部第一個使用CAR-T 治療的病人,是花蓮慈濟醫院的周醫師;健保給付的第一例CAR-T治療病例也在花蓮慈濟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出版的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第一次清楚寫下,兩例CAR-T病例,是如何由醫師病人作首發嘗試,甚至由主治醫師李啟誠率先捐款50萬元展開的醫病感人故事:

懷具信念的募款

醫療是一場馬拉松,但CAR-T治療的啟動,卻更像是一場高空繩索的冒險,沒有保護網,無後援,只有一條細細的信念,在懸崖邊拉扯著我們往前。

論醫療能量,花蓮慈濟醫院早已有足夠實力與設備承接CAR-T,問題從來不是「能不能做」,而是「誰負擔得起」,由於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美國公告價格是47萬美金,折合新台幣約1400萬,即便在台灣諾華藥廠給予特殊底價,也要1080萬元。

誰能承受得起?錢,是救命與放棄之間最沉重的衡量單位。

曾有病人的家屬聽到CAR-T療法時,便語帶無奈地說:「如果我有1千萬,我早就帶我爸爸出國看病了…你覺得我們會等到今天嗎?」

CAR-T不是不能做,而是做不起,它就像擺在櫥窗裡的黃金盔甲,閃閃發著光,卻是用鉛封住的門檻,把病人一個個擋在門外,讓他們看得見希望就在眼前,卻無法觸碰。

因此當我們決定讓周醫師接受CAR-T時,第一道現實就冷冷地站在我們面前,1080萬元的治療費用,全數自費,沒有健保補助,也沒有現成的專款可用。

這不僅僅是財務問題,更是一次對醫療價值的拷問。

高牆 高昂費用的阻撓

價格,是病人與CAR-T細胞療法之間的一道牆,橫在醫師與一條命之間。

我們不是沒見過昂貴的治療,例如標靶藥、罕病用藥、器官移植等,每一樣都是挑戰,但是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中,金錢從來不是我們習慣討論的語言,只不過當制度還來不及張開手臂,一筆錢,就能成為一條命與一個未來的分界。

CAR-T代表的是一整個新技術時代的開端,而1080萬這一筆錢,就是那把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同時也象徵著台灣在接受CAR-T細胞療法的同時,相關的體制仍未具足。

爭取要讓CAR-T納入健保還有好長1段路要走,但是周醫師的生死就在分秒之間,我們無法再等,李副院長(編按:李啟誠醫師是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 兼國際醫學中心主任、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暨微生物治療科主任)來到我的辦公室,坐在那張橢圓小桌旁,神情堅定的告訴我:「我們勢必要啟動募款,我自己願意先捐出50萬。」

我還沒回神,他便接著補了一句:「既然是我鼓勵他走這條路,我就該付出。不能叫他一個人去當白老鼠,我自己站在岸上看。」

那一刻,我深受震動,也想起了他曾有一次跟我談起目前的醫療困境時,最後所總結的那句話「我們太習慣無效的治療了。」

這是李主任所歷經的無數苦痛後的體悟。

曾經,他有過這麼一位病人,歷經多次化療與幹細胞移植,但淋巴癌卻始終在體內猖獗亂竄,病灶反覆出現,最後依然不得不進入安寧療護。「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我們給他的最後三線藥,幾乎只是為了做完療程,不是為了讓他好轉。」他語氣是那樣地冷靜,但我聽見的,是一名醫師的無奈與憤怒。

「CAR-T或許不能治好所有人,但它至少有真正『治癒』的可能。」他看向我,眼神銳利如初學醫時的熱血青年,「我們不能再用延命的方式去欺騙病人說:『你還有希望』。我們應該拿出真的希望。」

而如今,他期待能在周醫師身上看見希望。

這不是一位醫師該負的責任,制度沒有要求他這麼做,沒有人會責備他袖手旁觀但他不僅選擇了走進這場風暴,還親手把第一筆燃料放進火堆裡。

我心裡明白,這不只是錢,這是一種信念的聲明,把我們從「要不要做」,推進到「我們非做不可」。

拾柴 眾人點一把希望之火

李主任一邊奔忙CAR-T的運轉,一面啟動了專案募款。

募款之於花蓮慈濟醫院而言,是再日常不過的風景,過去我們募款蓋病房、添設備、送愛到偏鄉,也協助許多貧困家庭度過醫療難關,但這一次,我們為的是一項制度未及的醫療創舉,為一位即將沒有明天的醫師延續天光。

在李副的50萬元之後,第一筆進帳的款項是來自一位癌症康復者的2600元;第二筆,是來自國外校友的3千元。接著,院內同仁、企業、慈濟志工、病友家屬,一筆筆將他們的愛匯入募款帳戶。

沒有人嫌少,沒有人問太多因為大家都知道,這筆錢不只是為了一個人,也是為了未來無數的可能。

不可諱言,在這起募款進行之中,仍然免不了得承受諸多的私下議論:「為什麼這個病人可以被特別幫助?」「以後是不是都要靠人情來決定誰有希望?」

但他沒有回應這些,他只是默默完成每一場會議、處理每一筆流程、陪伴每一晚病房的焦慮。

我知道他在承受,但我也知道,他願意這樣做,是因為他相信這不是特例,而是起點。我們不是要開1扇偏門,而是要走1條正道,透過這一次成功的治療,讓制度看到可能性,讓社會理解CAR-T不是奢侈,是必需。

募款帳戶的數字每天跳動著,我們在夜裡核對名單,在清晨打開信箱回覆每一封來信。有時候累得眼花,我心中卻感到無比清明,因為這就是醫療真正的力量,來自民間、為了救人。

我們兩人都深信,CAR-T這樣的療法,終將有一天會納入健保。但在那個「終將」到來之前,總要有人撐起第一把傘,站在風雨中,為未來抵擋第一道冷鋒。我們樂觀的想像,倘若周醫師最後步向成功,那我們就能證明,如此新穎複雜的療法,花蓮都做得到了,那麼全台灣就沒有不能做的地方。

1080萬,這個龐大的數字在短短數10個日子裡被一筆一筆、一人一人地拆解與燃起,最後成了一團火,燒出了一條嶄新的醫療路徑,也燒出了一個團隊對未來的信心。

啟動 灰暗與天明之間

從CAR-T細胞輸注到真正發生療效之間,有一道我們無法預測的峽谷。那段期間,既像等待黎明,也像走過1場地獄的熬煎。

細胞回輸那天,是個灰冷的午後。

護理站前的燈光特別溫柔,彷彿也知道這不是一場尋常的療程。我站在觀察室外,看著李副一一向團隊交代細節,無論是注射速度、靜脈位置、劑量稀釋比例、緊急藥物的擺放位置、呼吸機的預備狀態等,還有得隨時待命的加護團隊。

這場療程沒有旁觀者。

當細胞輸入體內時,周醫師沒有太大反應,只是輕聲說:「就像打點滴。」

可我們知道,真正的風暴,往往在沉默之後到來。

72小時後,周醫師開始發燒,一開始是低燒,到了傍晚,他的身體開始發抖,臉色蒼白,血壓飄忽,意識間歇出現遲滯。他開口說話時,醫療團隊幾乎難以聽清楚內容,那聲音像被封存在玻璃瓶裡,漂浮著,模糊不清。

眾人最擔心的狀況還是發生了: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與神經毒性反應(ICANS)。

護理師迅速啟動急救流程、李副親自調整相關劑量、加護團隊同步介入進行監測……所有的醫療系統,彷彿為了這一刻磨了數年,發揮最深的默契。

那一夜,周醫師在病床上經歷著自己的醫學教材。

在CAR-T細胞療法的世界裡,這樣的副作用並不罕見。發燒、昏迷、呼吸衰竭,有時甚至會導致死亡,這些風險,我們在簽署同意書時早已一一說明,但當風險從文件走進現場,每一秒都是重量。

走過地獄之路

CAR-T的細胞正準備回輸,周醫師的身體正一步步接受挑戰,沒有人能肯定結果會是什麼,這是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但也無法再退縮了。

李啟誠主任每四個小時就重新審視一次藥物數據,因為他不想讓一點的誤差,導致周醫師倒在系統的接縫裡。

終於到了第六天,周醫師的體溫開始下降,神智慢慢恢復,甚至能夠睜開眼睛與人對話。大家都笑了,這是那種在刀鋒邊緣走過的人才會笑出的聲音,帶著脆弱、慶幸與一點點劫後餘生的驚歎。

接下來的幾天,他的狀況逐漸穩定,不僅免疫指標下降,腫瘤標誌物也開始有變化,李啟誠主任開始為他做追蹤檢查,骨髓切片、影像追蹤、血液分析,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不敢說周醫師在邁向痊癒,因為在CAR-T的世界裡,一切都要等三個月、六個月、一年才有答案,但至少周醫師跨過了第一關,重新站上生存的起點。

重整 為新療法建置流程

那段日子,我們都在思考什麼是醫療的價值。

不是成功案例的數字,也不是突破技術的榮耀,而是在一個人快要放棄的時候,有一整個團隊守在他身旁,跟他說:「你不是一個人,我們陪你走。」

醫療,是人與人之間最深的牽絆,所謂的成功是在救回一位病人之後,能夠讓下一位病人不需要再從零開始。

看到周醫師的進步,李副院長第一件事不是慶祝,而是召集各科室開了一場內部回顧會。那天,他的簡報上畫著我們從病人評估、倫理審查、細胞採集、冷鏈物流、藥物申請、住院安排、急性期照護、追蹤監測到療效回報的整個標準作業流程。

「我們不能再讓下一個CAR-T病人經歷同樣的混亂與壓力,現在就要建一條標準化的流程。」他說,這次所做的簡報,其實是一份責任書,「周醫師的治療不是為了做一件壯舉,而是為了讓這項技術能留在花蓮,並且能夠成為常態。」

之後,整套流程建構,從文字到人、從制度到文化,李副院長與團隊一磚一瓦地搭建,整理了每一階段的文書樣板、建立跨科別通報系統、設置CAR-T專責小組,裡面包含血液腫瘤科、藥學部、護理部、加護團隊、社會服務室、感染科、資訊系統等單位的同仁,人人都有任務、人人都有回應時間表。

他們甚至重新編排急性毒性監測的日誌表格,把治療周醫師時手寫的反應紀錄轉化成電子模組,並納入臨床系統,這或許也是臨床第一線第一次看到醫療記錄不是做完才補,而是每小時更新。

改變 打破現行制度的框架

CAR-T不是醫界的炫技舞台,而是一次醫學倫理的挑戰,逼得我們不斷自問:

「當有希望存在,卻價格高昂,我們該怎麼分配資源?」

「當病人等不到制度完善,我們能否先給一條可行的路?」

「當有醫師願意挺身而出,制度又是否能給予支援?」

一項醫療技術的進步,真正的挑戰從來不在於「做得到」,而是「能不能讓它活下來」。

根據衛福部估算,每年台灣約有400位病人符合CAR-T適應症治療標準,但卻只有寥寥數人能夠走完治療流程。其他人呢?他們多半死去了,在轉診、標靶藥物無效與化療副作用之間,一步步走入無聲的終章。

這是醫療與體制的困境。身為醫師,我們不想選擇沉默,更不能接受「價格」成為一個人能否活下來的唯一指標。

我們總想起過去的慈濟草創時期,證嚴上人如何一步步地在東部建起一所醫院,只為了讓「弱者有依靠」。那種初心,至今仍深植我心,若是今天,有一個病人、一個同仁,就在我眼前等著看是否能爭取一線生機,我卻無法伸手,那我還是醫師嗎?我們不能讓醫療進步的光芒,只照亮富有的人,如果制度來不及走得快,那我們就自己點燈。

如果健保給付的路是一片晦暗的山徑,那麼承擔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李副院長就是那1盞提著光走在最前方的人。

為推動CAR-T免疫細胞療法,他很早就開始研究國際CAR-T臨床資料,他清楚地知道,美國有先進的細胞工廠與專門的審查制度,但台灣若要走得遠,不能只是仿效,而是必須建立自己的臨床運作模式與行政標準,因此他開始啟動自體製備細胞治療的合作規畫,研議與台灣GMP實驗室建構平台,並與其他醫學中心交換試行經驗;甚至撰寫培訓教材,帶著各家醫院的年輕醫師理解CAR-T治療的完整流程,從T細胞採集、冷鏈運輸、基因改造、擴增、監控副作用、追蹤病人回應。

另一方面,他也積極透過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與衛生福利部提出數據、修正建議,以支持CAR-T細胞療法未來納入健保的可行性。

這些流程瑣碎繁雜,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失敗的導火線,但他從不嫌煩。

「我不怕花時間。因為只要台灣可以建立一套可持續的制度,未來就不會只有台北做得起。」這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楚。這不是為了他個人,也不是為了花蓮,而是為了讓整個台灣的病人都能有一條可選的路。

他跑遍健保署的審查會,說明會一場接著一場,不僅解釋給付條件,也補充臨床需求。面對健保制度的謹慎與預算的天花板,他沒有一次放棄說服的機會,他始終認為,這不是為了技術而爭,而是為了那些沒有退路的病人。

終於,2023年11月,健保署同意讓Kymriah這款CAR-T療法,納入暫時性給付清單。那天的陽光沒有特別明亮,但在醫療界卻有一道光筆直進入,一劑過去要1000多萬的藥物,如今健保給付後壓低到800多萬,這不只是價格的調整,而是制度對人的回應。

這一步走得不易,背後有無數資料、會議與堅持的重量。

很快的。在2024年1月2日,新的一年開始,花蓮慈濟醫院為全台灣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張女士,進行CAR-T細胞輸注。

與疾病纏鬥九年的張女士,發病初期因身體不舒服,就醫檢查發現紅血球數量低下,就近在南部看了好幾個醫生,一年多後,才診斷出是淋巴癌,做過局部放射線治療、全身性化學治療,甚至參加了臨床試驗計畫,但是癌症還是繼續復發,當時感覺自己身體都快撐不下去了,後來才在親友的介紹下,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

在CAR-T細胞治療進入台灣之前,醫療團隊曾經在2021年1月為她安排了骨髓自體幹細胞移植,當時也預期有高復發的風險,結果在2023年9月癌症再度復發。李副院長便與她及家人討論,進行CAR-T細胞治療的可能性。因此在安排化療之前,先擬定計畫讓張女士養好身體,包括收集好T細胞,預先做好CAR-T細胞治療的前期準備。

在成功通過健保給付審核後,張女士的T細胞在11月,由專機送往諾華瑞士總部進行後續製備,製成Kymriah®,在12月21日製成結束後,21毫升總共4億個經過基因改造戰力大為升級的CAR-T細胞,再由專機送返花蓮慈濟醫院。為求謹慎,醫療團隊特別安排她在骨髓移植隔離病房,由主治醫師免疫治療科副主任黃威翰將製備過後的CAR-T細胞回輸進她的體內。

張女士的丈夫黃先生回顧九年來看著妻子受到病痛折磨,尤其是在接受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時,當時看著妻子虛弱到像是去了半條命,真的很捨不得。

黃先生看到我時總是感謝說不完,特別是對於李副院長與威翰醫師帶領的照護團隊,一路的陪伴,還協助申請健保的給付,不然這麼龐大的醫藥費,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關卡。

1年9個月過去了,9月1日,張女士夫妻回到威翰醫師的門診作例行追蹤治療。她在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身體復原得還不錯,正計畫10月與家人出國旅行。

醫療的價值,從來不只是救活一條命,而是為絕望之地重新點亮光。不只是在台灣,到花蓮慈濟醫院接CAR-T治療的病人中,還有三位來自越南,我記得有位14歲的越南女孩,自六歲起反覆復發,化療、骨髓移植都無法在她的身體發揮效果,直到她的父母帶著她來花蓮找李副院長,接受CAR-T治療,去年已康復回越南繼續學業。

我很慶幸,在行醫這條路上,有李副院長這樣的戰友,他是幹細胞與CAR-T的專家,更是我心中一位真正相信制度可以為人所用的醫者。而我們的努力,也凸顯台灣癌症治療的卓越能力。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出版的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紀錄花慈正在翻轉東部醫療及健康照護的變革。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出版的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紀錄花慈正在翻轉東部醫療及健康照護的變革。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慈濟醫院基因曁幹細胞研製中心能做到分離T細胞球並存技術,於2022年9月完成諾華CAR-T治療中心認證,10月開始收治血癌、淋巴癌晚期病人。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慈濟醫院基因曁幹細胞研製中心能做到分離T細胞球並存技術,於2022年9月完成諾華CAR-T治療中心認證,10月開始收治血癌、淋巴癌晚期病人。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2024年1月2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全台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人張女士輸注CAR-T細胞。2025年9月,張女士在先生陪伴下回診,與主治醫師李啟誠副院長(左二)、黃威翰醫師(右一)合影。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2024年1月2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全台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人張女士輸注CAR-T細胞。2025年9月,張女士在先生陪伴下回診,與主治醫師李啟誠副院長(左二)、黃威翰醫師(右一)合影。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CAR-T治療前張女士與主治醫師李啟誠副院長(右)合影。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CAR-T治療前張女士與主治醫師李啟誠副院長(右)合影。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