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智的父親有三高,不久前中風好不容易救回來,但是從來不定時服藥,更遑論復健、運動。小雅穿著新買的衣服回娘家要帶母親去就醫,媽媽對著年近五十的她說:「妳全身黑是有誰死了嗎?長這麼大還不會穿衣服!」
性格的缺陷 病後會被放大
「長照是家庭關係的延長賽」,家庭照顧者關懷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親子間的互不理解、無法溝通,會在父母老年時變本加厲,尤其父母在生病後,開始面對自己的失落與悲傷,他們生命早期埋下的性格問題也會放大。
陳景寧說,家總「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每年會統計首次入線的照顧者的最大困擾,都有超過五分之一的照顧者表示,他們最大的困擾是「與被照顧者的溝通」。
陳景寧進一步說明,父母生病後難以溝通的原因很多,像阿智父親那樣不吃藥、不復健算是最單純的,帶給子女比較大困擾的多來自家庭關係的不平衡,例如小雅與母親,父母從子女小時候就習慣指責、評價子女,關係長期不平等;另一種是父母的偏心埋下手足心結,在父母生病後釀成家庭風暴。
用角色扮演 練習換位思考
陳景寧指出,試圖改變年老父母的困難度非常高,子女總是滿身挫敗,她認為最好的狀況是改變自己、換位思考,「角色扮演」是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當演員,每天都有即興劇的任務,尤其遇到父母失智時更需要。
也可以將父母當成客戶、老闆,從子女位移到專業人員。當我們希望拿到案子、得到老闆肯定,通常會有很多的觀察和耐性,嘗試不同方法,不會糾結老闆愛不愛我、不會膠著於客戶的不公平對待,「你會知道老闆、客戶就是難搞,順著毛摸就好。你愈認定我們是親子,愈感到不舒服。」
少
說一句話 也是好的開始
另外,「少說一句話」也是好的開始。若彼此的新仇舊恨讓你心生厭惡,連陪伴都難,那先從少說幾句話開始,例如陪爸爸看電視時,無論爸爸的政治立場與你多不同、內容多不合理,都靜靜聽他說完,多數時候,老人家只是需要有人聽他說話。
親子衝突持續於有來有往,當你停止丟石頭,就有可能終止互丟石頭的場面。也可以發揮創意,從父母在乎的點著手。陳景寧舉例,她有個案的母親和媳婦關係差,常抱怨媳婦對她不好。母親篤信前世與輪迴,有次算命聽說媳婦前世是她的怨親債主,今生如此是因為上輩子欠債未還,母親聽到了此說法,人就放鬆了,當她鬆手,婆媳的關係反而變好了。
別成為自己也不認同的老人
向上教養是一條漫長的路,太強調「一定要怎麼樣」會很辛苦,陳景寧建議,善用家總專線、讓自己放鬆,不要急著解決問題,保持彈性和幽默感才是長久之計。
陳景寧常在聽見照顧者抱怨,他在重複上一代的行為。她提醒,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深遠,若不想將這樣的負面關係與互動複製給下一代,子女須從中年起就要有意識改變自己,不要成為一個自己也不認同的老人,到老年才想改變,困難度很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