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文/編譯任中原】
癱瘓者能再度行走、腦部腫瘤能由微型機器人切除、眼睛患者能再見光明,這些聽起來都很像科幻小說裡的情節,然而,在醫療技術日益進步下,這些科幻情節將逐一變成科學事實。
透過外骨骼的協助,癱瘓者能夠行走,由蛆觸動靈感而研發的設備能夠啃噬腦部的腫瘤,醫院靠機器代勞部分工作。從多方面觀察,醫療業的未來正從科幻一步步走向真實。
專家表示,目前雖然還處於實驗階段,但在機器人及其他高科技設備的協助下,人類的一些技巧已經得以提升,甚至被機器取代,而且未來幾年內這種現象便將是司空見慣。
法國眼科醫師杜沛洪表示,「十年前還被認為是科幻小說,但如今已成事實。」
會吃掉腫瘤的「蛆」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去年表示,他們從蛆蟲獲得靈感,研發出一種蠕動前進的設備,能夠進入體內深處,用電流摧毀腫瘤,並將殘渣吸光。這種設備的原型狀似手指,由許多節組成,使夠做多方向運動。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豬隻及往生者的大體上,測試這項設備的安全性。
切除腫瘤的螃蟹爪
新加坡科學家從螃蟹鉗獲得靈感,研發出一種微型機器人,能夠經由喉嚨進入胃裡,使用微小的鉗子來切除腫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指出,用一支機械臂抓住腫瘤,另一支把腫瘤切掉。傳統手術要花幾小時,但用這種設備最少只需20分鐘,有朝一日將可取代手術。目前已經在病人身上試用成功。
協助運動的外骨骼
各國工程師都競相設計最輕、最具有自發功能的機械外骨骼,不僅能讓身障者恢復動作,並讓軍人、救難人員能背更多物資、走得更遠。這些裝置固定於人體下身,由馬達帶動,且與一些肌束相連,可望協助癱瘓者在世足賽開幕式上踢球。但如何使設備更袖珍、使用更長時間,仍面臨不少挑戰。
仿生物式晶片眼
為治療視網膜退化而研發的所謂「仿生物式眼睛」,已讓歐、美數十位患者初步恢復視覺。作法是把一枚晶片植入眼睛,模擬光受體細胞,再配一副裝有微型照相機的太陽眼鏡。相機經由一台微小的電腦把影像傳送到晶片上,晶片把影像轉化為電子訊號後再傳給人腦,讓人腦把訊號解讀成視覺。
醫療設備與機器人看護士
為避免人類在手術時因顫抖而出錯、或需要深入體內,目前已有多種更小型、由外科醫生操作的微型機器刺針及夾子等,能到達體內的深層組織,來進行精密的侵入式手術。機器人也開始在醫院裡推醫療用品車,或在家裡協助身障者溝通,並協助患者獨立活動。身障者也能在機器臂協助下自行進食。
醫療機器人種類內視鏡輔助操作機器人:依醫生指令移動和定位內視鏡。
微型機器人:包括智慧影像膠囊和奈米機器人等。
外科手術機器人:有先進成像設備、控制台和機械手臂,醫生能操縱儀器手臂完成手術。
虛擬手術機器人:可在電腦重建器官,醫生可虛擬動手術,定手術計畫或用於教學。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