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許建隆(作者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2020年醫療照護及觀光相關產業,將成為全球第1、第2產業,兩者的產值約占GDP(國內生產毛額)22%;美國醫療觀光手冊及工研院的統計則認為,2010年全球醫療觀光旅遊人數約為4,000萬人,占全球旅遊總量4%,產業產值達400億美元;美國新聞周刊2010年9月研究更指出,2012年亞洲醫療觀光市場產值將達44億美元。
這麼龐大的產值,多數研究認為和歐美醫療資源有限且價格高昂、保險財務吃緊、亞洲醫療品質提高以及觀光旅遊風氣盛行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國外的經驗顯示,觀光醫療的產值,比一般觀光多4到6倍。台灣周圍的許多國家,包括新加坡、泰國、韓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夾著低價與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已經成為境外就醫的首選,觀光醫療的熱門景點。
新加坡與泰國是亞州地區經營觀光醫療最投入、成果最佳的兩個國家。
藉著旅遊和歐亞航線轉運站的優勢,泰國的觀光醫療早在1970年代就展開;隨著硬體設備與醫療技術的提升,價格卻只有歐美地區的三成到一半,泰國的觀光醫療愈來愈受到歡迎,年產值約有7億美元,以整型、變性、心臟、牙齒等項目最受觀光客喜愛。
新加坡投入在觀光醫療的經費最高,估計多達10億美元,醫療技術卓越和母語是英語的優勢,讓新加坡從一開始就輕易吸引鄰近國家,例如印尼、馬來西亞的有錢人前往接受醫療服務;它的優勢不只如此,由新加坡旅遊局出面大力推動,網站連接國際醫療和簽證,一到機場就有專人負責住宿、入院、觀光等行程;完善的接待服務,讓新加坡的境外醫療人次從2004年的27萬,上升到2005年的40萬,2012年將達到100萬人次。
印度最大的優勢有三:費用低、醫療技術高、醫生多半在英語系國家受訓,和歐美地區的觀光客,無論在語言、文化和習慣方面的差異小,已是歐美國家境外就醫的首選。
根據印度產業聯盟的預測,到印度進行觀光醫療的外籍人士每年可成長1 %,2012年將可為印度帶來23億美元的產值。
拜韓劇之賜,韓國的觀光醫療已經從胃肝肺等六大癌症,延伸至整型業,加上手術治療費用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醫學水準、硬體設備、翻譯人員的素質也顯著提升,近年來發展甚好。
效法韓國,馬來西亞檳榔嶼也打造成美容整形城,觀光客的人數從7萬人增加至10萬人;可謂有效整合醫院、旅館、醫學中心、旅行社等異業的最佳範例。
至於日本,雖然擁有高超的醫療水準,但整體費用較高的事實,也讓日本宣布放寬外籍人士醫療簽證,首張醫療簽證發給近年旅外觀光人次大幅度成長的中國。
從以上這些國家的觀光醫療發展經驗,可以看出:費用、語言、醫療技術是觀光醫療的關鍵致勝因素,如果還有強而有力的觀光吸引物,那麼這筆生意穩操勝算。
台灣近幾年雖然已將醫療照護層次拉高至六大鑽石新興產業,可是一年來台進行觀光醫療的外籍人士只有9萬人,產值貢獻不過900萬美元,和其他亞洲國家相較,還有至少3至5倍的成長空間,值得政府和業者一起努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