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醫藥新聞

解決醫師荒 國外這麼做…

【經濟日報/編譯 廖玉玲/綜合外電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1,000人應有2.5位醫師、護士和助產士。英美超過12人,印度只有1.6人。但隨著人口逐漸老化和肥胖,對醫療照護人員的競逐只會愈來愈激烈。

經濟學人報導,在富裕國家,醫護人員短缺的成因各不同,以美國為例,要當醫師至少得花7年,養成時間很長。加上八成以上的醫學院畢業生平均負債14.9萬美元,這也是導致從事第1線醫療行為的醫師短缺,因為比起例如皮膚科醫師,第1線醫師收入較低、工作也較辛苦。

改善現況的三大藥方

這種現象可能促使富國往窮國找醫師,讓窮國醫護人力不足情況雪上加霜。為遏止這種情況,WHO會員國2010年時曾決議制止窮國醫師到富國執業,但限制人才流動並非上策,擴大訓練才是解決之道。

多數國家都面臨醫療需求增長速度快於醫師供應的速度,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尤其迫切。也因此包括印度在內的開發中國家,對於還有什麼方式可訓練醫師,甚至可取代醫師的選項,興致也特別高。

例如在邦加羅爾的Narayana Hrudayalaya醫院,外科醫生只處理最複雜的部分,其他工作就交給醫療團隊中其他人。如此一來不僅讓需要手術的病患縮短等待時間,也大大降低手術費用。

科技也可用來解決醫生人力不足的問題。例如在墨西哥,不方便到醫院就醫的病患,可以先去電Medicall Home,大約三分之二的問題其實可以直接透過電話甚至視訊詢問醫師,獲得解答。

善用醫師助理或護理師其他醫護人員,也可提升醫療品質和效率。這類醫護人員接受的訓練或許沒有醫師多,但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考利(James Cawley)的資料,一般美國醫師所做的醫療行為,其實有85%可以由醫師助理代勞。

但要把這些醫療「權力」交出去,第1個跳出來反對的可能就是醫生。例如亞大醫師會(CMAAO)就希望「轉移任務」的部分僅限於急診;日本的醫療團體也激烈反對增設護理診斷師(nurse practitioner);印度衛生當局提案設置只要3年半就可唸完的學位,但至今仍只聞樓梯響。(綜合外電)

皮膚 肥胖 老化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