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per╱新華社】
英國1項最新研究顯示,心臟病發作對心肌組織造成的結構性損傷,並非是永久性的,只要設法讓心臟「休息」一下,損傷便可能得到恢復,這有助於研發治療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許多人心臟病發作後,心肌組織會因長時間缺血等原因而出現結構性損傷,這會影響心臟的泵血能力,逐漸導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風險。研究指出,如果是腿部肌肉受損,只要休息一段時間就會慢慢恢復,但心肌組織需要不斷工作為身體輸送血液,得不到休息,因此結構性損傷難以恢復,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永久性的。
報告指出,他們從一些有心力衰竭症狀的實驗鼠體內取出心臟,將其移植到其他實驗鼠體內,與健康的心臟共存,這樣受損的心臟既能獲得血液供應,又不需工作。結果發現,受損心臟中的一些結構性損傷自行恢復了。在受損心臟得到休息後,這一系統又逐漸恢復了正常狀態。據指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醫生會在部分心力衰竭病人體內植入一個泵血裝置,減輕心臟壓力,幫助心臟恢復自身功能。
💪更多健康推薦
‧77歲母月領1萬多元清貧節儉 兒偷看手機驚見:原來是隱藏版富翁
‧60歲婦甩結縭四十年丈夫「成功爭到房產」面對三大失算超後悔
‧穩定血糖怎麼吃?6類食物幫你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又有飽足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