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垣崇及中國醫藥大學教授蔡輔仁、台灣大學教授莊立民率領研究團隊所參與的「亞洲遺傳流行病學聯盟」 (AGEN),長期從事第二型糖尿病統合分析研究,發現東亞族群特有的第二型糖尿病相關基因,提供未來醫藥研發一個重要的平台,也為愈來愈多的糖尿病患帶來一線新希望。
這項跨國研究的規模非常龐大,共採用1萬8817人的全基因體掃描資料,另以1萬417人的基因資料電腦驗證,最後再經2萬5456人的基因樣本進行全新驗證;最後進而找到8個東亞族群共有的第二型糖尿病相關基因,其中的GLIS3、PEPD、FITM2-R3HDML-HNF4A 這3個基因,是先前歐美研究團隊已發現的基因,至於KCNK16、MAEA、GCC1-PAX4、PSMD6及ZFAND3,則是全新發現的5個基因。
這些糖尿病相關基因中,GLIS3是一個與胰腺β細胞發育和胰島素表現有關的基因, KCNK16基因可能和調控血糖胰島素分泌有關,兩者對控制血糖濃度和胰島素的代謝平衡至關重要。
因為人體主要是經由胰腺β細胞來調控血糖濃度,用餐後血糖濃度升高時,胰島素分泌隨之升高,空腹時胰島素分泌則受抑制。透過對這兩種基因的了解,未來可進一步研發新藥,進而調整胰腺β細育和胰島素分泌,有助改善糖尿病。
「亞洲遺傳流行病學聯盟」是由多個亞洲研究團隊於2010年所共同發起,其目的是集合數萬人跨種族的全基因體掃描資料,利用大樣本的優勢,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等遺傳病症,進行綜合個別研究數據的統合分析,期望找出更精確的致病基因。研究論文日前刊登在重量級的「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
‧77歲母月領1萬多元清貧節儉 兒偷看手機驚見:原來是隱藏版富翁
‧60歲婦甩結縭四十年丈夫「成功爭到房產」面對三大失算超後悔
‧穩定血糖怎麼吃?6類食物幫你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又有飽足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