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一滴血、一小時解開一個人的基因序列,來預測未來罹患躁鬱症、心臟病的機率,甚至預估壽命多長,將不再是電影中的情節。交通大學研究團隊利用生物奈米科技,領先全球研發「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可望為個人進行基因解碼,並有效縮短新藥開發時程,研究成果獲刊在3月份的Nature Nanotechnologyp(自然奈米)期刊。
交大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教授黃國華領導的研究團隊,製造出全球第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利用電訊號的變化,能有效偵測不同的鹼基,讓一滴血可以解碼個人基因序列。
黃國華指出,新藥開發最重要的步驟是篩選有潛力成為新藥的化合物。現階段篩選新藥的方式,仍停留在傳統的多分子化學反應,大量群體的反應過於複雜不明確,往往造成篩選藥物的誤判。他表示,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能以最清晰的單分子反應,做出明確的判斷,減少資源耗費。
交大電機系教授邱俊城表示,分子電子元件是發展奈米科技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下世代半導體製程的新希望,可望為生醫電子領域帶來新的視野。交大研發的蛋白質電晶體,百分之百由國人自行開發,在競爭激烈的奈米生物電子領域,爭取了一個難能可貴的領先地位。
💪更多健康推薦
‧77歲母月領1萬多元清貧節儉 兒偷看手機驚見:原來是隱藏版富翁
‧60歲婦甩結縭四十年丈夫「成功爭到房產」面對三大失算超後悔
‧穩定血糖怎麼吃?6類食物幫你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又有飽足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