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藥物「看得到吃不到」?骨質疏鬆症學會最近正式提案,建議健保局放寬骨鬆藥給付標準。有醫師發現,患者自費買藥情形變多,少則一個月1000多元,多者一個月要付1萬多元藥費,有醫師抱怨,第二線用藥甚至可能要達到患者「屁股一坐下就垮了」,健保才有給付。
去年健保局對骨鬆藥物採用新的支付標準,病患須符合骨密度檢測條件才能給付。但一名陳小姐表示,年逾70歲的媽媽前年3月跌了一跤,造成壓迫性骨折,才知道已經嚴重骨鬆。陳小姐的媽媽不僅身高縮水3公分,因為疼痛坐立難安、怕摔跤,變得不愛出門。因為口服藥造成胃痛不適,想改用注射用劑,但骨密度檢測就是達不到健保給付標準。
醫師對她說:「比你媽媽更嚴重的都沒有給付」,因為健保給付嚴格,即使符合標準,醫師也怕申報時被核刪費用。陳小姐抱怨,骨鬆藥雖有健保給付,但「看得到吃不到」。
正常人骨密度為0 ,第二線用藥要求骨密度檢測值必須為-3.0才有健保給付。一名醫師表示,骨密度-3.0幾乎是「屁股一坐下去就垮了」,符合條件的患者不多,在診間裡「看病人掉眼淚也沒辦法」。
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詹鼎正表示,新給付標準實施一年,有些患者被骨密度檢測這關「卡住」,必須自費用藥,少則一個月1000多元,多則一萬多元。健保局還規定骨密度檢測需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但有些較偏遠地區沒有這項儀器,造成患者就醫困擾。
該學會最近提案建請健保局放寬骨鬆藥物給付標準,回復之前的給付條件,只要跌倒等低創傷引起的骨折,不必硬性規定骨密度檢測。詹鼎正說,骨鬆骨折後易造成銀髮族臥床、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衝擊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國內骨鬆藥費支出僅約2%,放寬給付不至於有浮濫現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