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出國旅遊如何確保護照不失竊?專家揭放身上一處最容易被扒走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醫藥新聞

醫二三事/在高科技醫學前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耀懋】

正子攝影(PET)與核磁共振(MRI)對早期肺癌篩檢「一點用也沒有!」這是國內多位重量級肺癌專家,對坊間不斷鼓吹高價健檢的駁斥。

這些檢查是否完全「一點用都沒有!」及濫用「葉克膜」等所引發的無效醫療,在學術上容有不同論爭;但是,醫界大老愷切陳言的背後,有一股深沈的反思。

醫學進步 人不再感覺健康

醫學技術太複雜,病患與民眾的知識跟不上醫療專業人員;在專業面前,我們顯得渺小,以致對這些新科技投以太多莫名的期待。除了價錢是我們可以衡量的指標外,普羅大眾無法、也無力掂量這些高科技的能耐。

醫療專業本應以病患利益為最高考量,若醫療專業人員有意無意地利用這種知識優勢,藉民眾對健康的渴望,催眠病患、誇大療效,其實已與「創造疾病」無異。赫胥黎(Aldous Huxley)說,「醫學已經進步到不再有人健康!」在高科技醫療面前,我們更惴惶不安!

「販賣疾病」,其實不是什麼新鮮名詞。2002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刊載的一篇調查文章,即指一家公關公司,為將一種疾病形塑、定位成「人人相信且具體的一般疾病」的過程;試想,若藥品的銷售對象可以從「病人」擴張至「一般正常人」,讓適用族群及人數成倍數成長。

讓健康人輕微生理變化,被重新定義為「可能已經生病」,或將臨床上用處不大的高貴檢查、檢驗,神化其功效;易言之,這行銷策略不只要爭取病患認同,還要向健康人招手,從而「發明」了一個本不存在,或可忽略、或根本無意義的疾病,市場利基就這樣被擴大了。

這類手法並非只在顯而易見的行銷活動上,甚至深入學術圈中,民眾甚至政府單位,賴以信任的學術研究天平因而傾斜。

先打草稿 再找作者?

2000年的調查,近六成的醫學研究是藥廠資助,有些研究團隊的贊助者或資金往來名單,長到連刊登的期刊沒有足夠篇幅登載。研究資助者對研究者與研究成果的影響,更也斧鑿可見;1998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刊載一篇調查顯示,受特定藥廠贊助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該特定藥品有很高比率都是正向的,類似的研究結果,在BMJ、JAMA等頂尖醫學期刊都可發現。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就以封面故事「先打草稿再找作者(Draft Complete,We Just Need An Author)」,譏諷這類學術加持新藥的操作手法。

更耐人尋味的是,有些做出來的研究結果,明明不利於資助廠商,研究者在撰寫結論時,還可轉向成有利於出資的醫藥廠商。2007年,BMJ另一篇回溯性的研究顯示,修改結論的方式以在單一贊助廠商時最明顯,原本只有55%的文章有利於贊助廠商,修改後變成92%,即有37%的研究論文的結論被「轉性」;但是,可對比的是,若是非營利組織資助的研究,這種「結論轉性」的現象就完全不存在。

商業包裹醫療專業

這些反思研究也讓學術期刊與相關單位誠惶誠恐,擔心中立客觀的學術研究變色,影響的不只是學術聲譽,更是社會大眾的健康福祉;因為這些學術報告的最終目的,可能被拿來影響政府及民眾認知。

商業牟利包裹在醫療專業裡,挑動民眾對疾病最深層的恐懼,及病患對健康最卑微的渴望裡,創造出驚人的商機;在神聖的白袍裡,有更深的期許。

肺癌 核磁共振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