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美國科學家巴特勒(Bruce A. Beutler)、盧森堡的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以及加拿大的史丹曼(Ralph M. Steinman)三人,表彰他們在免疫研究的傑出成就。國內醫師指出,免疫學的最主要臨床應用就是疫苗接種,藉由預防接種來達到對抗病原入侵、築起人體防護牆。
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指出,在我們生活周遭,有各種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隨時伺機要入侵我們,所幸,我們人體有先天的免疫系統,可以消滅這些入侵的微生物。
這些先天的免疫細胞,包括樹突細胞和巨噬細胞所組成的第一道防線,可以隨時偵測到危害人體的病原,加以消滅。但是,一旦微生物突破這道防線,就有賴淋巴系統的T細胞和B細細胞,來產生抗體,進而抵抗外來的攻擊。
至於科學家所研發的疫苗,正是利用免疫系統的運作原理,注入已降低毒性或已殺死的病原,引發抗原抗體反應,以便於日後相似的病原侵入體內時,我們的免疫系統能夠記得哪些是敵人,進而加以消滅。
江伯倫表示,這三位獲獎的科學家分別從體外培養樹突細胞,進而發現病原體入侵宿主時誘發所謂「烈鐸接受體」 (Toll-Like Receptors)的物質來識別病原體,從而保護其宿主的過程。
江伯倫表示,由於樹突細胞會啟動並控制整個免疫反應,而且它是建立免疫記憶的關鍵,這也是疫苗所依賴的重點。至於其應用,則是有越來越多疫苗在研發過程中,加入具有特殊的佐劑,進而促進、激發細胞調控免疫反應,使得對抗病原菌感染的免疫系統更為強大。
另外,除了上述依賴個體產生抗體的主動免疫外,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細胞療法,也就是俗稱的「癌症疫苗」,它是結合具有特定抗原的腫瘤細胞和病人本身的樹突細胞,一起培養,然後再注入病人身上,從激發患者本身的免疫反應,來對抗自身的腫瘤,目前應用最多的有治療黑色素瘤的疫苗、前列腺癌和乳癌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