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入圍五項奧斯卡的「127小時」,電影中男主角艾倫自行「斷骨」求救,連醫師都嘆勇氣可嘉。但主角在折斷手骨後,還能爬出山溝求救,許多網友表示疑惑。
高雄市大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松彥指出,男主角利用槓桿原理折斷手骨,除了過人力氣和勇氣,關鍵在於善用工具先止血,才沒有造成嚴重細菌感染。
「127小時」描述登山教練艾倫羅斯頓求生故事,他因意外跌落山縫內,被3、4百公斤巨石夾住右臂長達5天,最後自行折斷手骨,以鈍掉的小刀割斷皮膚和神經,爬出山縫獲救。
林松彥表示,截肢手術一般都是麻醉後採用電鋸進行,男主角為了求生,將身體緊貼山壁,利用槓桿原理夾緊手骨再折斷的作法,若非得已,現實中很難見到。
不過,男主角事先利用登山帶在斷骨處前方止血,斷骨後,又將不斷冒出鮮血的大血管處以布綁緊並覆蓋,避免細菌感染,是順利獲救的關鍵。
林松彥說,當手臂前端阻斷血流超過兩小時,就會開始壞死,如果沒有適當處理,傷口細菌就會回溯至主血管,造成細菌感染,男主角在沒有任何專業器械情況下,果敢做出明快處理,這也顯示善於野外求生的專業。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